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
发布时间:2017-07-27 15:33
本文关键词: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
【摘要】: 以往的研究成果大多侧重于海塘技术史,对海塘修筑的社会层面和塘外滩地有关的区域历史地理学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主要探讨明清江南海塘的修筑过程以及施工中技术、原料问题所受的因素制约,考察中国古代大型公共水利工程中生态、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施工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传世史料对崇祯年间华亭石塘修筑的记载集中于明末清初,对这段历史的回忆,可以分做竣工后的歌功颂德、清初面对现实追思前朝以及利用那段历史作为象征符号的三个层面,它们共同塑造出明末石塘修筑史的完美形象。这三个层面均与吴嘉允等修筑石塘时的工程质量无关,其中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巨变的社会背景,以及大型公共水利工程中经费和劳力动员的制度困境。 雍正决策的转变,成为江南海塘工程的转折点,他后来追求工程“一劳永逸”的效果。官员们围绕该工程出现的建议和争论,无非是皇权意志下的一种反应和谋求自保的措施。海塘经费来源于获罪官员所出罚金,其背景是皇帝整顿吏治和巩固统治。工程引起的连锁反应,导致乾隆年间北段工程的接续修筑,大型公共水利工程中决策者主观意志引起的客观后果,往往超出人的预料。北段工程施工过程中长官意志的作用,远大于当时的客观需要。此后,江南海塘的景观变化分途发展,并且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 在明清江南海塘的通塘体系形成过程中,海塘不是单纯的冰冷建筑物,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内容。对于江南海塘工程中原料、技工和善后制度等问题的系列研究,可以发现这些问题的背后是环境、社会因素的复杂交织,在整个生态系统内人、自然和社会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关于海塘工程上述层面的研究,将和自然科学界现有海塘工程技术史的研究一道,,加强对中国古代海塘历史的全面认识。
【关键词】:江南海塘 建设 环境 明清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29
- 第一节 学术回顾9-17
- 第二节 研究思路17-26
- 第三节 篇章结构26-29
- 第一章 明末清初的江南海塘工程29-68
- 第一节 引言29-30
- 第二节 崇祯朝华亭石工剖析30-44
- 一、崇祯七年石工决策的出笼32-36
- 二、吴氏工程质量折射的社会问题36-41
- 三、崇祯十三年石工中的问题41-44
- 第三节 清初华亭塘工分析44-60
- 一、顺治年间的情况44-48
- 二、康熙初年的情况48-60
- 第四节 康熙末年冯敦忠活动的分析60-66
- 一、申请修筑石塘的策略60-62
- 二、具体呼吁过程与效果62-66
- 第五节 小结66-68
- 第二章 雍正朝的江南海塘工程68-92
- 第一节 雍正对江南海塘石工态度的转变68-72
- 第二节 雍正三年到六年间石工的情况72-79
- 第三节 雍正六年至十年之间的工程79-84
- 一、李卫批评以往石工79-82
- 二、俞兆岳总理塘工82-84
- 第四节 雍正十年后的土石塘工并行84-89
- 一、南段土塘的修筑过程84-86
- 二、臣工的海塘质量争论86-89
- 第五节 小结89-92
- 第三章 北段工程的修筑92-116
- 第一节 宝山塘工92-98
- 一、各段海塘的兴修过程92-96
- 二、间接护岸工程的实施96-98
- 第二节 太镇工程98-112
- 一、修塘决策与“南段”工程98-105
- 二、时令问题和“北段”工程105-108
- 三、此次工程的连锁反应108-112
- 第三节 常昭工程112-114
- 第四节 小结114-116
- 第四章 通塘体系形成后各地的塘工116-174
- 第一节 各险工地段的情形116-153
- 一、经费来源变化116-129
- 二、各地工程情况129-153
- 第二节 滨海平原区的状况153-174
- 一、经费筹集方式153-158
- 二、海塘、水洞与水系158-172
- 三、小结172-174
- 第五章 取土174-192
- 第一节 取土问题的出现174-177
- 第二节 江南海塘南段177-184
- 一、钱塘江河口段:金山、华亭县178-181
- 二、滨海平原区:奉贤、南汇和川沙181-184
- 第三节 江南海塘北段184-190
- 一、吴淞口段:宝山县184-188
- 二、长江口段:太镇、常昭188-190
- 第四节 小结190-192
- 第六章 石价与运石192-215
- 第一节 引言192-193
- 第二节 石价193-199
- 第三节 运输199-208
- 一、宝山水路200-204
- 二、华亭水路204-208
- 第四节 催促运石的原因208-213
- 第五节 小结213-215
- 第七章 采石与禁山215-236
- 第一节 引言215-216
- 第一节 雍正之前浙江塘工石料需求对吴中的影响216-217
- 第二节 建筑江南石塘时217-224
- 一、华亭石工218-222
- 二、宝山石工222-224
- 第三节 历次大修中224-233
- 一、乾隆时期225-226
- 二、道光年间226-227
- 三、同光年间227-233
- 第四节 矛盾的解决233-234
- 第五节 小结234-236
- 第八章 技工236-253
- 第一节 雇募的必要性236-244
- 一、浙江石匠在o4阙塘工中的作用236-239
- 二、通塘体系形成中的夯硪夫239-241
- 三、雇募苏北技工的原因241-244
- 第二节 雇募方法与往返路线244-249
- 第三节 夯硪工作与技术转移249-252
- 第四节 小结252-253
- 第九章 善后253-274
- 第一节 引言253-254
- 第二节 善后管理体制254-259
- 一、善后体制的初步确立255-256
- 二、三级制向两级制转变256-257
- 三、二级制向三级制回归257-259
- 第三节 塘长工食和防护植物259-264
- 一、沿塘居民争夺塘坡地的三个步骤259-261
- 二、塘长利益和护塘植物之间的冲突261-264
- 第四节 岁修规则和动物坏塘264-269
- 一、岁修日期和自然周期间的契合264-265
- 二、狗獾活动和岁修日期间的错位265-266
- 三、修塘取土与白蚁破坏间的矛盾266-269
- 第五节 人为的负面影响269-272
- 一、滨海居民活动影响269-271
- 二、外来人员偷运石料271-272
- 第六节 小结272-274
- 结语274-282
- 第一节、明清江南海塘修筑史的特点274-275
- 第二节、基于本文研究的两点讨论275-280
- 1、关于“水利社会”275-277
- 2、利用海塘史研究海面变化的反思277-280
- 第三节、工程中体现的环境与社会之关系280-282
- 附录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松江府海塘图》的年代判定及其价值282-293
- 第一节 引言282-283
- 第二节 《太镇海塘纪略》及附图283-285
- 第三节 两图各县海塘长度的比对285-288
- 第四节 两图海塘范围互补的旁证288-289
- 第五节 《松江府海塘图》的价值289-293
- 一、清代江南海塘通塘体系形成前最完整的一幅海塘图289-290
- 二、反映官方绘制江南海塘图“兵农并重”的特殊要求290-293
- 参考文献293-298
- 后记298-299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和卫国;;明代钱塘江北岸海塘工程的修筑——与元代的比较研究[J];明史研究;2010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志松;清“冒破物料”律与工程管理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德楠;工程、环境、社会:明清黄运地区的河工及其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李嘎;山东半岛城市地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82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582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