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清末长江三峡地区重庆府属州、厅、县界线复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18:09

  本文关键词:清末长江三峡地区重庆府属州、厅、县界线复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清末 长江三峡 重庆府 界线复原


【摘要】: 长江三峡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地理位置特殊的地区。通过长江这条大动脉把重庆和出海口连接起来,这一地区是我国中西部的水上运输纽带;而重庆自清末开埠通商后便发展成长江上游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水上交通运输核心和三峡地区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其对整个三峡地区乃至整个四川、西南地区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对清末重庆府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弄清清末重庆府所辖政区的边界复原工作就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编绘工作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本文作为《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此项课题的一部分,主要是对清末重庆府所属的位于长江三峡地区的巴县、江北厅、长寿县、涪州四个县级政区的边界进行复原,并最终以地图的形式反映出来。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笔者简要阐述了选题缘由、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回顾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界定。 第二部分,清末重庆府属巴县界线复原研究 第三部分,清末重庆附属江北厅界线复原研究 第四部分,清末重庆府属涪州界线复原研究 第五部分,清末重庆府属长寿县界线复原研究 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绘制以上四个政区的地图。 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依次对清末重庆府属的巴县、江北厅、涪州、长寿县的界线进行复原考证。本文属于历史政区地理的考证性文章,主要利用地方志、地名录、清末以及近现代所绘相关地图、与本选题相关的专著和论文等资料,并结合实地考察,最终达到清末重庆府属4个县级政区的界线复原目的。
【关键词】:清末 长江三峡 重庆府 界线复原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绪论8-13
  • 一、选题缘由及实用价值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8-12
  • 三、重难点及创新12
  • 四、时间和空间界定12-13
  • 第一章 清末巴县界线复原13-33
  • 第一节 巴县与江北厅界线13-15
  • 第二节 巴县与璧山县界线15-18
  • 第三节 巴县与江津县界线18-21
  • 第四节 巴县与綦江县界线21-24
  • 第五节 巴县与南川县界线24-28
  • 第六节 巴县与涪州界线28-30
  • 第七节 巴县与长寿县界线30-33
  • 第二章 清末江北厅界线复原33-45
  • 第一节 江北厅与长寿县界线33-37
  • 第二节 江北厅与邻水县界线37-39
  • 第三节 江北厅与岳池县界线39-41
  • 第四节 江北厅与合州界线41-45
  • 第三章 清末涪州界线复原45-78
  • 第一节 涪州与长寿县界线45-51
  • 第二节 涪州与垫江县界线51-55
  • 第三节 涪州与丰都县界线55-62
  • 第四节 涪州与彭水县界线62-65
  • 第五节 涪州与贵州正安州界线65-69
  • 第六节 涪州与南川县界线69-78
  • 第四章 清末长寿县界线复原78-85
  • 第一节 长寿县与邻水县界线78-82
  • 第二节 长寿县与垫江县界线82-85
  • 结语85-86
  • 附图86-92
  • 参考文献92-97
  • 后记9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伟兵;长江三峡地区野生动物的历史分布与变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2 陈文武;任晓明;;论三峡地区美术在三峡文化研究中的现实意义[J];三峡文化研究丛刊;2003年00期

3 郑敬东;;长江三峡交通文化研究体系的理论架构[J];三峡文化研究;2007年00期

4 陈文武;迟昆;;巴东天子岩手形岩画探谜[J];三峡文化研究;2006年00期

5 谭宗菊;丁建华;刘伟;华杨;;长江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建筑遗迹综述[J];三峡文化研究丛刊;2002年00期

6 曹诗图;闫秦勤;;试论长江三峡水文化[J];三峡文化研究;2007年00期

7 郑宇飞;;长江三峡军事文化综述及开发利用研究[J];三峡文化研究;2007年00期

8 张柏;;三峡:世界罕见的文化保护行动[J];中国三峡建设;2006年02期

9 蒋坤富;张述林;陈鹏;唐为亮;;长江三峡文化地理研究[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曹诗图;闫秦勤;;试论长江三峡水文化[J];人民长江;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彬;陈波;魏伦武;雷洪宇;;长江三峡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下卷)[C];1988年

2 陈步云;李胜东;;长江三峡地区深部构造[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3 陈步云;;长江三峡地区的均衡状态——试验均衡方法[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4 王有为;;长江三峡地区中药材资源状况及其产业化发展对策[A];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全国中药关键技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3年

5 蒋福珍;;长江三峡地区构造运动背景探讨[A];《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2004年

6 胡海涛;易明初;;长江三峡地区地壳稳定性及水库诱发地震问题的探讨[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11)[C];1988年

7 熊远川;;GPS高程拟合在长江三峡地区的应用研究[A];山区河流航道整治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8 孟繁松;张振来;盛贤才;;长江三峡地区三叠—侏罗纪地层、古生态和古气候分析[A];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十五辑)[C];1995年

9 高士均;曾心传;宋惠珍;王清云;秦小军;张伯崇;;长江三峡地区区域应力场及蓄水影响的模拟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10 朱学稳;;长江三峡地区喀斯特与洞穴研究的新发现[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立;长江三峡地区地貌演化研究取得新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7年

2 特约记者 白文起 通讯员 周正茂 郑小兰;长江三峡地区地壳相对稳定[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小明 陈岩;三峡国家地质公园开园[N];湖北日报;2007年

4 曹诗图 周宜君;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与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06年

5 佘惠敏;三峡游带活长江游[N];经济日报;2007年

6 刘虎;我们的祖先在哪里?[N];人民日报;2005年

7 胡怀生;三峡游船之困 谁绊住产业跨越步伐[N];中国水运报;2006年

8 熊先锋;三峡首座电脑自动加油站投产见效[N];中国石化报;2004年

9 王宁;“两江”水系新石器时代已形成文化通道[N];贵州日报;2006年

10 武仙竹;重庆穿洞古人类遗址的重要发现及初步认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瑞江;长江三峡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1990年

2 万里强;长江三峡地区灌丛草地山羊放牧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3 张芸;长江流域全新世以来环境考古研究[D];南京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旭辉;清末长江三峡地区重庆府属州、厅、县界线复原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王文君;清代长江三峡地区陆路交通网络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屈波;长江三峡地区层状地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夏凯生;长江三峡地区岩溶地貌演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张舜;宋代长江三峡地区经济开发的整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邓旗;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庆红;三峡旅游联合营销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8 韩平;明代长江三峡乡镇里地理考[D];西南大学;2009年

9 谭熙;长江三峡地区土家族民歌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谭光月;清代重庆民间信仰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5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605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8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