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与城市变迁(1853—1953)
发布时间:2017-08-04 19:40
本文关键词:北京人口与城市变迁(1853—1953)
【摘要】:城市是一个集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为一体的复杂综合体,其产生和发展也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诸多因素的影响。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是中国社会变化十分剧烈的一个时期,而这种变化主要是在城市中发生的。作为传统帝国的首都和传统行政城市体系的中心,北京的城市地位随着清王朝的腐朽和衰败、外敌的入侵和冲击而式微,辛亥革命后日益受到以上海、南京为中心的通商口岸城市体系的挑战,民国时期城市地位几经起落,由民国首都渐降为中央直辖市、省辖市,后复升中央直辖市,日伪政权时期演变为临时“国都”,1945年8月光复后一度被确定为中华民国陪都,直至1949年1月和平解放,9月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才最终奠定其在中国现代城市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北京城市地位变化的百年史,也是其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近代化的百年史。 北京人口的百年流变是其百年城市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口流变的规律及特点反映了城市发展的脉络和主线,也在某种程度上作用于城市的发展。本文以人口史为视角,以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扫北军”近逼京畿,至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这100年为考察的时间范围,以北京城区为考察的主要地域范围,阐述北京城市地位的变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所引发的人口规模、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流变。 人口的规模总体是不断增长的,但随着北京城市地位的变化和战争、社会动荡等因素时有波动,人口的内聚迁移增长是北京市近代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从统计数据看人口自然增长自清末至民国时期长期存在负自然增长的现象。人口自然结构变化明显。“满汉畛域”的现象逐渐消除,年龄结构中青壮年人口始终占城市的一半以上,人口性别比一直处于严重失衡状态,从人口籍贯看外省籍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一直大于本市籍人口。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呈近代化、多元化特征。随着近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传统婚姻家庭结构模式发生改变,家庭户均人口趋于减少,人口教育程度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和勃兴而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职业结构日益多元化。但在清末至民国时期还存在城市失业人口一直占较大比重、市民生活贫困化程度加重的现象。北平解放后人口快速增长,也给正在恢复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负担。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口是一个综合因素的集合体,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就业、居住等方方面面,尤其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人口的规模结构流变和城市的近代化发展,也推动人口管理理念、方法、手段的近代化。研究近代北京人口史可以成为我们历史地认识人口问题、现实地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晚清 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 人口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91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8
- 图表目录8-10
- 绪论10-19
- 0.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0-11
- 0.2 主要概念的界定11-13
- 0.3 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13-17
- 0.4 研究的基本方法与主要内容17-19
- 第一章 晚清时期(1853—1911)19-39
- 1.1 清代北京建置与人口分布19-23
- 1.1.1 清代北京建置19-21
- 1.1.2 清代北京城市户籍制度与户口21-23
- 1.2 太平军北伐震动京师23-27
- 1.2.1 太平军北伐与清廷的因应23-25
- 1.2.2 京城震恐与人口外徙25-27
- 1.3 英法联军入侵北京27-29
- 1.3.1 英法联军来袭27-28
- 1.3.2 京城居民再次外徙28
- 1.3.3 京城“同光新政”与人口新势力的孕育28-29
- 1.4 义和团运动在北京的发展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29-32
- 1.4.1 流民涌入京师与义和团运动的植入29-30
- 1.4.2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与京城人口伤亡30-32
- 1.5 清季北京城市人口的统计与分析32-38
- 1.5.1 清季北京城市户籍制度与人口统计的变化32
- 1.5.2 清季北京城市人口规模及地域分布变化32-35
- 1.5.3 人口社会结构的变化35-38
- 1.6 小结38-39
- 第二章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39-55
- 2.1 北洋政府时期北京的建置沿革及户籍制度39-40
- 2.2 人口自然结构的变化40-49
- 2.2.1 政权迭替下的人口规模变化40-45
- 2.2.2 城市人口的地理分布45-47
- 2.2.3 人口的年龄及性别结构变化47-49
- 2.3 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49-53
- 2.3.1 早期城市近代化与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化49-51
- 2.3.2 家庭结构和家庭规模的变化51-52
- 2.3.3 居民生活状况的变化52-53
- 2.4 小结53-55
- 第三章 国民政府时期(上)(1928—1937)55-68
- 3.1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北平建置沿革55-56
- 3.2 国都南迁对北平城市发展和人口的影响56-58
- 3.2.1 北平城市地位的变化56-57
- 3.2.2 国都南迁后的北平城市人口变化57-58
- 3.3 北平城市近代化的新发展与人口变化58-67
- 3.3.1 城市的重新定位与近代化建设的发展58-60
- 3.3.2 人口总量的增长60-61
- 3.3.3 人口自然结构变化61-63
- 3.3.4 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变化63-67
- 3.4 小结67-68
- 第四章 日伪时期(1937—1945)68-89
- 4.1 日伪时期北平建置沿革68-69
- 4.1.1 日伪北平政权的建立与北平地位的变化68
- 4.1.2 日伪统治时期北平建置沿革68-69
- 4.2 七七事变与战时北平人口69-77
- 4.2.1 七七事变与北平战时人口数量变化69-74
- 4.2.2 七七事变与北平人口自然结构变化74-75
- 4.2.3 七七事变与北平人口经济社会结构变化75-77
- 4.3 日伪在北平的统治与人口变动77-88
- 4.3.1 日侨、朝侨激增与日伪在北平的殖民统治77-78
- 4.3.2 北平人口规模的变化及人口伤亡估计78-83
- 4.3.3 人口自然结构的变动83-86
- 4.3.4 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86-88
- 4.4 小结88-89
- 第五章 国民政府时期(下)(1945—1949)89-99
- 5.1 北平光复与建置沿革89-92
- 5.1.1 北平光复前后的迁都之争89-91
- 5.1.2 北平光复后的建置沿革91-92
- 5.2 北平人口结构变化92-97
- 5.2.1 人口规模的变化92
- 5.2.2 人口自然结构变化92-96
- 5.2.3 社会经济结构变化96-97
- 5.3 国民党统治的崩溃和北平和平解放97-98
- 5.4 小结98-99
- 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1949—1953)99-111
- 6.1 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和解放初期北京建置沿革99-101
- 6.1.1 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建置沿革99-100
- 6.1.2 北平解放初期的人口状况和人口管理的探索100-101
- 6.2 恢复发展生产与人口增长101-109
- 6.2.1 人口规模增长101-103
- 6.2.2 人口自然结构变化103-105
- 6.2.3 人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105-109
- 6.3 小结109-111
- 结论111-114
- 参考文献114-123
- 后记123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慧波;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北京市婚姻文化嬗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孙高杰;1902-1937年北京的妇女救济[D];南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21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62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