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赣南地区明代方志考述

发布时间:2017-08-04 20:22

  本文关键词:赣南地区明代方志考述


  更多相关文章: 赣南地区 明代方志 概况 原因 编修特点 史料价值


【摘要】: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赣南地区明代方志。笔者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同时参考已有的各种方志目录、类书等工具书,首先对赣南地区旧志(1949年以前)的存佚情况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资料重点考察了赣南地区明代方志的编修概况、兴盛原因,从文献学的角度对现存赣南地区明代方志的修纂者、版本、体例、内容、价值与不足等方面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总结明代赣南地区方志的编修特点,并综合考察其史料价值。 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明朝时分南安、赣州二府,今皆属赣州市辖区。由于地处闽粤湘赣四省之交,是古中原联结闽粤边境的枢纽,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赣南地区有着悠久的修志历史,现可考的最早的方志可追述到南朝刘宋时期邓德明所纂的《南康记》,此后一直保有良好的修志传统。据统计,赣南地区旧志有记载的为192种,其中存105种,佚87种。明以前的方志皆无存,今只能从《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与《元和郡县志》、《舆地纪胜》等地理书中可窥一二。见于记载的明代方志有60种,其中12中存,48种已散佚,《永乐大典》与《大明一统志》中辑有部分佚文。 明代是我国地方志编修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特别是自成化年间开始,赣南地区修纂志书的活动变得活跃起来,志书数量大增,所辖各邑莫不有志,有的甚至修志达6、7次之多,并在万历、嘉靖年间出现两次修志高潮。明代赣南地区方志编修的兴盛,究其原因,不仅仅是由于统治者的极力倡导以及地方官员的重视,也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地方士绅的积极参与有关。 现存的12种明代方志为嘉靖《赣州府志》、天启《赣州府志》、嘉靖《瑞金县志》、万历《瑞金县志》、嘉靖《雩都县志》、万历《宁都县志》、嘉靖《南安府志》、万历《重修南安府志》、嘉靖《崇义县志》、嘉靖《南康县志》、嘉靖《虔台续志》及天启《重修虔台志》。这些志书体例完整,内容丰富,几乎每一部志书都记载了该地之历史沿革、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军事、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这些资料或为地方志所专有,或可于明代的官方资料相互比较与补充,具有十分宝贵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赣南地区 明代方志 概况 原因 编修特点 史料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9;K248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7
  • 目录7-9
  • 绪论9-17
  • 第一章 赣南地区旧志统计17-33
  • 第一节 赣南区域历史沿革17-20
  • 第二节 赣南地区历代修志情况20-33
  • 第二章 赣南地区明代方志的编修33-39
  • 第一节 编修概况33-34
  • 第二节 兴盛原因34-39
  • 第三章 现存明代赣州府志书述评39-49
  • 第一节 《赣州府志》39-43
  • 第二节 《瑞金县志》43-45
  • 第三节 《雩都县志》45-47
  • 第四节 《宁都县志》47-49
  • 第四章 现存明代南安府志书述评49-55
  • 第一节 《南安府志》49-52
  • 第二节 《崇义县志》52-53
  • 第三节 《南康县志》53-55
  • 第五章 特殊的方志——《虔台志》55-59
  • 第一节 虔台概况简介55-56
  • 第二节 《虔台续志》56-57
  • 第三节 《重修虔台志》57-59
  • 第六章 赣南地区明代方志纂修特点及史料价值59-71
  • 第一节 纂修特点59-61
  • 第二节 史料价值61-71
  • 结论71-73
  • 附录1 重要收藏单位全称互见表73-75
  • 附录2 亡佚旧志辑佚75-99
  • 参考文献99-105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105-107
  • 致谢107-109
  • 个人简历109-1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强全国地方志编纂工作领导的报告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5年13期

2 吕慧芬;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召开省志落实修志工作责任状会议[J];黑龙江史志;1994年03期

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4年工作要点[J];新疆地方志;1994年01期

4 田和光;太原市地方志编纂工作会议召开[J];沧桑;1995年03期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志编纂工作的通知[J];四川政报;1996年35期

6 伍启林;贵州省召开地方志编纂暨地情资料工作会议[J];中国地方志;2001年Z1期

7 林衍经;试论方志编纂的宏观把握和微观细审[J];黑龙江史志;2002年02期

8 梁滨久;方志要体现人文精神[J];江苏地方志;2005年02期

9 ;关于调整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领导成员的通知[J];广州政报;1991年08期

10 吴恒;把修志作为一项重要事业切实抓好——在广西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J];广西地方志;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四妹;;蚯蚓在赣南地区的综合利用和开发[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二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2 吴廷丽;;浅议地方志编纂与档案工作的关系[A];“纪念建国60周年”档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傅伦俊;;贵州建省以来的方志编纂[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4 张英聘;;明代方志四题[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5 葛兆帅;杨达源;任朝霞;;赣南地区丹霞地貌形态特征及形成演化[A];地貌·环境·发展——2004丹霞山会议文集[C];2004年

6 陈荣;邢光福;杨祝良;周宇章;余明刚;李龙明;;赣南地区中生代流纹质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A];2006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曾载淋;许建祥;朱祥培;高贵荣;;赣南地区新一轮钨矿找矿进展[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罗小娟;;赣南地区血透室现状与风险防范[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第7届血液净化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张雅晶;;关于北京地方志发展之概况[A];北京古都风貌与时代气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陈慈相;谢金招;;赣南地区柑橘蝽类害虫种类及其发生态势[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俞莹;地方志资料 允许公开查阅[N];贵阳日报;2006年

2 通讯员 黄树勋;全州地方志编纂工作进展顺利[N];大理日报(汉);2007年

3 记者周龙 实习生丁丽琼;《白银市志》(1991-2005)接受评审[N];白银日报;2009年

4 记者 宁波;我市启动第二届地方志编纂工作[N];孝感日报;2007年

5 记者 刘修兵;北京明年启动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王英校;地方志编纂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记者 苏清秀;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N];拉萨晚报;2010年

8 记者 郭大利;《日喀则地区志》总编稿在成都征求老干部意见[N];日喀则日报;2010年

9 胥锦成;当代史研究与地方志编纂应优势互补[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邹伟军;老照片 打开尘封历史[N];九江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锁玲;命名实体识别在方志内容挖掘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2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胡孝忠;明清香山县地方志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于少海;经济与社会:明清赣南社会经济的动态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熊平生;赣南地区网纹红土的形成及其环境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6 徐有华;赣南萤石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崔伟;《永乐大典》本江苏佚志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吐尔地·卡尤木;维村社会的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吴启琳;传承与嬗变:明清赣南地方政治秩序与基层行政之演化[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王利中;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疆工业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露;赣南地区明代方志考述[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耿Pr特;广西影像方志初探[D];广西大学;2011年

3 张鹏;民国时期方志类目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熊庆农;清代咸宁方志纂修与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丽芸;赣南地区客家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6 李硕文;明清徽州方志序例整理与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波;清代盛京地区方志艺文志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王慧;明代西北方志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9 王毅;赣南地区柑橘产业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曾菁;赣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21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621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f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