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运水灾与晚清山东社会
本文关键词:黄运水灾与晚清山东社会
【摘要】: 近几年作为社会史研究重要领域的灾荒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不仅丰富了史学研究成果,而且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对史学的研究会产生更深远的影响。灾荒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如历史研究的方法较为单一,多倾向资料的收集和直观原因的探讨,而忽视灾情历史规律的探索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从而导致阶段性的成果多,整体型的成果少。这样既无法突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特点,又无法把握灾荒和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区域灾荒史的研究更是灾荒史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近年来,区域与社会的关系已成为国外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同时中国史学界也逐渐意识到区域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趋势的出现,相对于以往忽视历史空间因素,忽视地区性差异来说,是史学发展的一种进步,也是未来史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作为晚清时期受灾严重的黄河下游地区——山东、河南等地,其灾情史的研究更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晚清时期的山东黄河、运河水灾,不仅影响着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而且与整个晚清灾荒及社会密切相关。加深晚清山东灾荒史的研究,既利于进一步认识近代山东的社会面貌,又能从侧面对晚清时期的荒政情况有所了解。本文就试图以近代山东为例,探讨晚清黄运水灾与山东社会发展的关系。围绕黄运水灾与近代山东社会及其社会救助三者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历史学为基础,借鉴行政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探讨天灾同特定社会时期政治、经济各方面关系,加强历史的认识,进一步丰富“社会历史土壤”。 通过黄运水灾治理及救助的研究,来观察近代社会。晚清时期黄运水灾灾情严重,对山东经济政治和文化都造成了长期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延续至今。研究黄河改道山东后黄运水灾的灾情特点及政府治河管理的经验教训,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并通过黄运水灾之后政府和社会救助行为分析晚清灾害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在灾荒史研究中,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和对社会原因的解释,,以增强社会灾荒救助经验的总结,对揭示近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为今天防灾救灾提供历史的借鉴大有裨益。
【关键词】:晚清 黄运水灾 灾荒 黄河治理 社会救助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K256.9;K295.2
【目录】:
- 中文提要3-4
- 英文摘要4-6
- 一、 晚清山东黄运水灾6-11
- (一)、 1855年大决口之后山东黄运灾情7-9
- (二)、 晚清山东黄运水灾的特点9-11
- 二、 黄运水灾与山东治河11-22
- (一)、 黄运水灾与山东河政体制11-15
- (二)、 晚清山东的治河历程15-22
- 三、 晚清时期山东灾荒救助研究22-29
- (一)、 山东地方政府救荒22-25
- (二)、 晚清山东社会救助25-29
- 四、 黄运水灾与山东社会秩序29-41
- (一)、 黄运水灾与山东政治30-36
- (二)、 黄运水灾与山东经济36-41
- 注释41-45
- 参考文献45-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玉秀;;1932年松花江流域大水灾述略[J];兰台世界;2011年17期
2 青分;周魁一;;从治水社会到水利社会[J];国学;2011年08期
3 星语静寂;;孔雀王朝[J];男生女生(金版);2006年09期
4 孔祥成;;民国时期政府救灾的粮食调控政策及措施——以1931年江淮大水为例[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1年02期
5 熊婧;;美丽曹力[J];中国卫生产业;2010年11期
6 王文忠;;阜南县柳编产业的历史沿革及工艺发展[J];新闻世界;2011年07期
7 李玉洁;;葛天氏之乐反映的古代风俗[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马可;;古代官场如何说话[J];温州人;2011年09期
9 孔祥成;刘芳;;从1931年大水看民国时期中央与地方救灾关系博弈[J];中国农史;2011年02期
10 安东;;1949-2009年台湾历史上的八月[J];台声;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雅龙;;现代城市水灾浅析[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2 袁学所;;几种旱地作物水灾后的田间管理对策[A];第三届安徽科技论坛农业与气候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玉印;;鹿邑县主要灾害类型之成因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匡晓燕;朱业玉;席世平;潘攀;;河南水灾变化及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夏汉平;;论长江与珠江流域的水灾、水土流失及植被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工程[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郭增建;秦保燕;;1999~2000年黄河可能发生大水灾[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7 李奇林;蔡学全;周瑛;刘斌;黄子通;;水灾医疗应急救援的组织和程序探讨[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6年
8 汤木生;;经济建设忽视人的生存保障就是盲目“发展”[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9 曹尧德;;试论大禹精神[A];禹城与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10 张永利;张建平;;道路水灾监控与预警技术初探[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友文;从沙兰水灾看校园安全[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王金宝 宋东明;水灾过后须防控畜禽疫病流行[N];农民日报;2005年
3 记者 王传军;日本研究显示亚洲或将经历更严重水灾[N];光明日报;2010年
4 记者 李钊;春夏之交全球水灾频发[N];科技日报;2010年
5 ;香港拨款赈济内地水灾地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6 主笔 赵翔;水灾不可全怪天[N];工人日报;2010年
7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朱相远;水灾面前思缺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海楠;水灾成患 泄洪不畅谁之过[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9 本报驻曼谷记者 吴建友;泰国遭罕见水灾[N];光明日报;2010年
10 王义伟;台湾为什么老有水灾[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宋桂英;晚清山东团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张祥稳;清代乾隆时期自然灾害与荒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3 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复旦大学;2007年
4 武艳敏;民国时期社会救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卢勇;明清时期淮河水患与生态、社会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7 向常水;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湖南慈善救济事业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丹;论王权的夺取和捍卫[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中华;黄运水灾与晚清山东社会[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高岩;明清时期四川地区水灾及社会救济[D];西南大学;2010年
3 刘力川;1917年京直水灾救济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4 梁肖;民国时期皖北水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秀玲;嘉庆六年直隶地区水灾和政府的救灾活动述评[D];内蒙古大学;2004年
6 章博;武汉一九三一年水灾救济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熊慧勇;明代江汉平原水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茜;长江中游水灾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以98年武汉及其周边地区水灾监测应用为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9 段伟;两汉水灾及政府治河、赈恤措施[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10 吴英剑;水灾后家庭饮用水问题分析及相关产品设计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629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629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