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华阳国志》论稿

发布时间:2017-08-09 14:04

  本文关键词:《华阳国志》论稿


  更多相关文章: 《华阳国志》 叙事 人物 文化 影响


【摘要】:《华阳国志》是东晋常璩撰写的一部地方性史地著作,记载了公元4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诸方面的内容,是我国历史上首部体例较为完备的地方志著作。作为我国西南地区早期的通史性方志著作,它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还颇具文学性。本文试图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华阳国志》进行研究。 本文试图针对目前学术界关于《华阳国志》的整体性文学研究相对不足的现状,注重从文学与文化的角度予以关照,以《华阳国志》文本为中心,参考相关史籍,探讨其文学成就与文学价值。将《华阳国志》置于史传文学进程的大背景之下,,力求更加深入地解读《华阳国志》,以全面发掘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揭示其独特的审美内涵,弥补长期以来人们对《华阳国志》文学意义认识的不足。从常璩的家学渊源、成书背景与撰述缘起、叙事特色、人物描写、历史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突出其作为早期地方志的开创性意义。 首先,对常氏大族作深入的溯源和考究,意在理清脉络,厘定谱系,深入探求常璩的家学渊源及对其影响,知人论世,从文化的视角予以关照,明确常璩的身世与思想渊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常璩创作《华阳国志》的过程,从社会背景、学术风尚、人生经历等方面加以研讨,尤其注重研究其对前人著作的承袭与借鉴。 其次,对《华阳国志》的著述缘起作深入探讨。常璩曾长期担任成汉史官,著治乱贤愚乃是其分内之职责所在;历史上史传文学对于西南一隅的记载相对较少,且多有不实,基于此,常璩着意撰书补史之不足,尤其是对大同时期西南地区历史的记载,足补于正史;常璩的“大一统”思想,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警戒乱臣逆党,是其著述宗旨之一,归晋后不久,成汉旧将反叛被诛,常璩不免受到猜忌,表达忠于晋王朝的诚心也是他撰写《华阳国志》的原因之一;归晋后不受重用和江东士人的排挤,意气不平,欲以梁益宁三州的人才与物产之盛压倒江左也是撰著原因之一。 再次,《华阳国志》的叙事艺术为重中之重,笔者分别从两种看似矛盾的叙事态度、多种多样的叙事手法、叙事特色及称谓等角度予以阐释。就叙事特色而言,包括歌诗谣谚、神话传说、民风民俗的大量纳入,谶纬之文用来结撰篇章,强烈的个人情感体验与评价的渗入。从文学与文化的视角逐次展开,结合魏晋时期的文化背景来诠释其叙事特色。 此外,人物描写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主要从人物描写体例、人物形象分类、人物塑造手法等方面加以阐释,突出其在人物描写方面的创见与特色。赞注体与目录体两种人物传记体例是论述的重点。 最后,论述《华阳国志》在方志史上的开创性意义、历史与文学成就以及对后世史地著作的影响。
【关键词】:《华阳国志》 叙事 人物 文化 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9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绪论11-19
  • 一、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11
  •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历史、现状及趋势11-18
  • 三、 《华阳国志》性质与相关概念的界定18-19
  • 第一章 常璩与《华阳国志》19-41
  • 第一节 江原常氏家族及常璩其人19-26
  • 一、 江原常氏家族19-23
  • 二、 常璩23-25
  • 三、 常氏家学渊源25-26
  • 第二节 《华阳国志》成书背景及对前人著作的承袭与借鉴26-41
  • 一、 《华阳国志》成书背景26-30
  • 二、 《华阳国志》对前人著作的承袭与借鉴30-41
  • 第二章 《华阳国志》撰写的原因41-74
  • 第一节 秉史官之职 著治乱贤愚41-46
  • 一、 史官之职41-42
  • 二、 显贤能 著治乱42-45
  • 三、 立言之志45-46
  • 第二节 补史之余 书其大同46-51
  • 一、 补史之余46-49
  • 二、 书其大同49-51
  • 第三节 警乱臣逆党 表忠晋诚心51-54
  • 一、 警乱臣逆党51-53
  • 二、 表忠晋诚心53-54
  • 第四节 抒不平意气 彰三州人物54-74
  • 一、 抒不平意气54-55
  • 二、 意气不平的表现55-58
  • 三、 彰三州俊彦58-68
  • 四、 彰三州物产68-74
  • 第三章 《华阳国志》的叙事艺术74-134
  • 第一节 《华阳国志》的叙事态度74-79
  • 第二节 《华阳国志》的叙事手法79-93
  • 一、 运用典故79-86
  • 二、 春秋笔法86-89
  • 三、 直书与曲笔89-91
  • 四、 顺叙、预叙、插叙、补叙的运用91-93
  • 第三节 《华阳国志》的叙事特色93-129
  • 一、 歌、诗、谣、谚的大量吸收94-105
  • 二、 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的采纳105-114
  • 三、 民风、民俗的记述114-118
  • 四、 谶纬之文用来结撰篇章118-124
  • 五、 强烈的个人情感体验与评价的渗入124-129
  • 第四节 《华阳国志》的称谓原则129-134
  • 一、 对割据政权统治者的称谓130-131
  • 二、 对少数民族的称谓131-132
  • 三、 对叛乱者的称谓132-134
  • 第四章 《华阳国志》的人物描写134-149
  • 第一节 人物传记体例134-142
  • 一、 志传体134-135
  • 二、 赞注体135-138
  • 三、 目录体138-139
  • 四、 家族式人物传记139-142
  • 第二节 人物形象分类142-144
  • 一、 按朝代分类142
  • 二、 按州郡分类142-143
  • 三、 按性别分类143
  • 四、 按德行、成就分类143-144
  • 第三节 人物塑造手法144-149
  • 一、 对比法144-146
  • 二、 正面、侧面结合法146-147
  • 三、 评论法147-149
  • 第五章 《华阳国志》的成就与影响149-169
  • 第一节 开创地方志体例149-158
  • 一、 开创历史、地理、人物相结合的地方志体例149-154
  • 二、 开创地方志为闾里妇女列传之体例154-158
  • 第二节 历史与文学成就158-165
  • 一、 西南地区历史的翔实记录158-162
  • 二、 史传体例的进一步开拓162-165
  • 第三节 对后世史地著作的影响165-169
  • 一、 对后世史传的影响166-167
  • 二、 对后世地理类著作的影响167-169
  • 附录169-173
  • 参考文献173-180
  • 后记180-1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刚;中国方志书目与索引述略[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7年01期

2 夏宇;;《华阳国志》中的个体量词[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3 刘凯;;《华阳国志》的人称代词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王廷洽;略谈《三国志》与裴注的数量问题[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03期

5 赵俊芳;《华阳国志》汉魏丛书本述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06期

6 王国巍;;论《华阳国志》的当代价值[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08年00期

7 刘复生;《华阳国志》末卷“离合诗”的释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史继忠;;方志浅谈[J];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02期

9 蔡运生;《华阳国志》中国最早的道教史[J];中国道教;2000年05期

10 郭会欣;;从《华阳国志》看南北朝之前的秦巴关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645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645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7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