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中心”与“边缘”:青岛的文化空间与城市生活(1898~1937)

发布时间:2017-08-13 05:31

  本文关键词:“中心”与“边缘”:青岛的文化空间与城市生活(1898~1937)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空间 城市生活 青岛 中山路 汇泉 崂山 1898~1937


【摘要】:文化空间是衡量城市生活的另一种尺度,本文以具体的物理空间为分析对象,以1898~1937年为限,以“中心”与“边缘”的空间辩证关系为观察视角,自西向东选取了青岛中山路及其周边街市、汇泉湾一带以及崂山三个典型的空间,探讨了不同文化空间的形成与变化,及其对社会生活、城市风格的形塑作用,力图从多个层面来论证文化空间作为一种生产力量,是在什么条件下实现的,产生了怎样的城市生活,以及怎样在时空交迭下影响城市变迁的。 绪论部分说明了研究文化空间与城市生活关系的意义,以及青岛研究的价值,进行了学术史回顾,交待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论述了中山路地带的文化功能及其对青岛工商业发展的空间基础作用。港口和铁路的兴建,一方面使青岛建立起完善的陆海联系网络,一方面塑造了中山路工商业文化空间。以中山路为轴心铺展开来的街道网络,把通过港口和铁路汇聚而来的人口与货物编织到一起,商业店铺、金融机构、娱乐场所等等一应俱全,既有有钱有闲者的时尚洋化消费,也有平民和底层人的消遣娱乐,生动地呈现着青岛的日常世界与市井百态,使这里成为城市最具活力的地方。在中山路工商业中心形成的过程中,与人口、气候因素构成了有趣的互动,成为青岛市面经济的一大特色。栈桥提升了中山路的空间构建作用,它出身于军事码头,成名于游览胜地,因贴近于日常生活,且有助于于文化想象,最后衍化为城市的地理标识。 第二章阐述了汇泉的空间功能和文化意义。本部分选取了汇泉海水浴场和中山公园两个最典型的空间进行分析,对跑马场、体育场和水族馆也作了简要阐述,选用了大量报刊、档案、游记、文学作品等文献资料,深入细致地描述了汇泉休闲游乐中心对市民心态、日常生活、城市风格的塑造,揭示了青岛最为时尚摩登的游乐生活和成为避暑胜地的内在条件,分析了汇泉的公共空间功能,以及它对城市声望、旅游业和整体空间布局的影响。 第三章分析了崂山传统社会空间的变迁。崂山在青岛城市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本文论述的崂山,既非一处单纯的游览胜地,也非一个行政区划单位,而是一个文化单元,曾引起人们丰富的“餐霞”想象。青岛开埠后所辖区域,从地势上看,市区诸小山皆为崂山余脉,从历史渊源看,其社会生产方式、道文化传统、村落生活样态等,都体现着鲜明的崂山色彩,实属于崂山文化系统。青岛城市崛起以后,从区划上看,崂山成为城郊,沦为青岛的“边缘”,其历史华彩似乎淹没在了欧化青岛的时尚风潮中。事实上,在青岛城市发展过程中,崂山的空间意义极为丰富,从社会经济看,面临城市经济的冲击,它的传统农业、渔业、林业和工商业等开始出现大的变迁;从游览功能来看,它的山海胜景和悠久历史提升了青岛游乐的文化价值,增加了青岛的城市声誉,并培育了青岛市民的民族国家认同感和现代休闲度假生活理念;从社会结构和民风民俗看,崂山的生活风尚、信仰世界与市区既有区别义相联系。作为一个文化单元,崂山一端担当着现代都市的摩登时尚,另一端承载着青岛的本土精神与文化渊源,它丰富、平衡了青岛的城市生活,并为城市今天的变革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 余论部分总结了本文所选三处空间“中心”与“边缘”的辩证关系,阐明了在城市宏阔的空间结构中,之所以选取这三处空间,一是因为它们在塑造城市生活中的作用最为强大,最能代表青岛的文化特质,青岛的发展定位、城市风格与声望、社会生活的价值取向与流行风尚等,都与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二是因为从区域文化渊源和城市空间拓展的轨迹来看,青岛开埠前,崂山本是这一区域的“中心”,中山路地带则是“边缘”,青岛开埠以后,中山路及其周边街市发展为城市“中心”,崂山蜕变为“边缘”,而汇泉恰恰处在从“中心”到“边缘”的过渡位置,它自身也是一处休闲游乐中心。今天,崂山又成为青岛新的文化重心,回首百余年的发展历程,青岛的文化中心正是沿着由崂山到中山路,再自中山路到汇泉复到崂山的轨迹演进的,这其中暗含着一种历史文化的逻辑。
【关键词】:文化空间 城市生活 青岛 中山路 汇泉 崂山 1898~1937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95.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绪论15-29
  • 一、选题缘由15-18
  • (一) 文化空间:度量城市的另一种尺度15-17
  • (二) 文化空间与城市生活:青岛的意义17-18
  • 二、学术史回顾18-26
  • (一) 城市史研究之回顾18-22
  • (二) 青岛研究之回顾22-26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26-29
  • (一) 研究思路与架构26-27
  • (二)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27-29
  • 第一章 中山路的文化功能与城市的工商基础29-68
  • 第一节 港口、铁路与中山路工商业中心的形成29-40
  • 一、港口与海上交通网络的形成29-35
  • 二、胶济铁路与陆上交通网络的形成35-38
  • 三、港口、铁路与工商业中心的形成38-40
  • 第二节 中山路工商业中心的文化功能40-60
  • 一、中山路工商业中心地位的确立41-47
  • 二、人口、气候因素与中山路的空间互动47-52
  • (一) 人口因素47-50
  • (二) 气候因素50-52
  • 三、中山路及其周边地带的时尚生活与日常世界52-60
  • (一) 时尚生活的表征52-57
  • (二) 日常世界与市井百态57-60
  • 第三节 栈桥:中山路的功能延伸60-68
  • 一、从军事码头到游览中心60-64
  • 二、喧腾浪漫的栈桥生活64-66
  • 三、城市标识:栈桥的符号意义66-68
  • 第二章 汇泉的公共生活空间与摩登游乐68-143
  • 第一节 海水浴场68-97
  • 一、海水浴场的开辟及浴场生活的普及69-79
  • (一) 避暑生活与海水浴场的开辟69-75
  • (二) 浴场生活的普及75-79
  • 二、浴场生活与身体意识79-86
  • (一) 海水浴与身体健康79-82
  • (二) 海水浴与身体解放82-86
  • 三、海水浴场与家庭文化86-87
  • 四、海水浴场里的政治文化87-96
  • (一) 海水浴场的市政价值与管理权分配88-91
  • (二) 海水浴场里的经济权力91-92
  • (三) 浴场禁忌与阶级想象92-96
  • 五、海水浴场对于青岛的意义96-97
  • 第二节 中山公园97-131
  • 一、公园与营林98-110
  • (一) 营林98-105
  • (二) 营林塑造的公园城市105-108
  • (三) 中山公园:由自然村落到植物试验场再到"东方第一公园"108-110
  • 二、季节性的游园生活与现代都市文明风尚的养成110-117
  • (一) 季节性的游园生活110-114
  • (二) 游园规范的确立与现代都市文明风尚的养成114-117
  • 三、樱花会与市民心态117-126
  • (一) "樱花会"激发的国族情感118-120
  • (二) 赏樱成为一种城市习惯120-124
  • (三) 樱花树下的民生124-126
  • 四、公园空间的政治化与现代国民精神的培育126-131
  • (一) 殖民主义空间的塑造127-129
  • (二) 现代民族主义与爱国情感的培育129-131
  • 第三节 汇泉的文化功能和空间意义131-143
  • 一、现代休闲游乐中心的形成及其对城市空间的建构作用131-133
  • 二、公共空间功能的发挥和对市民日常生活的影响133-139
  • 三、汇泉游乐对青岛旅游业的影响139-143
  • 第三章 崂山传统社会空间的变迁与"餐霞"想象143-216
  • 第一节 青岛开埠前崂山的社会文化状况143-164
  • 一、"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文本意象中的传统崂山144-152
  • (一) 文本中的山海胜境144-148
  • (二) 被诗化的山海生活148-152
  • 二、亦农亦林亦渔的社会经济状况152-158
  • (一) 垦山152-154
  • (二) 伐木154-155
  • (三) 渔海155-158
  • 三、山海环境氤氲下的生活观念与信仰世界158-164
  • (一) "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坚韧从容的生活观念159-160
  • (二) 多元混融的信仰世界160-164
  • 第二节 现代休闲游览空间的形成164-180
  • 一、道路交通的变化164-169
  • (一) 进山道路沿革164-167
  • (二) 公共交通路线的开辟167-169
  • 二、景区规划、景点维护与设施管理169-178
  • (一) 规划景区与整理名胜古迹171-173
  • (二) 游览设施逐步完善173-176
  • (三) 增益崂山美景的其他举措176-178
  • 三、崂山划界与现代休闲游览空间的最终形成178-180
  • 第三节 崂山社会经济与日常生活的变迁180-206
  • 一、经济生活的变革180-197
  • (一) 逐渐改良的农林经济182-190
  • (二) 小规模的工商业活动190-192
  • (三) 日渐衰落的海洋生产192-197
  • 二、日常生活的变迁197-206
  • (一) 日益增加的生活成本与日趋窘迫的生活状况197-200
  • (二) 因循固守的传统生活习惯200-201
  • (三) 宗教活动的消长与信仰生活的变化201-206
  • 第四节 崂山的文化空间功能及意义206-216
  • 一、崂山风景名胜对民族文化认同与都市日常生活的建构作用206-211
  • (一) 名胜古迹与城市声誉206-208
  • (二) 名胜古迹与民族国家认同208-209
  • (三) 休闲度假与日常生活的现代性209-211
  • 二、崂山文化传统对青岛社会生活的建构作用211-216
  • 余论"中心"与"边缘":文化空间与城市生活的青岛现象216-219
  • 参考文献219-228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著作和论文228-229
  • 后记22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乐,朱建宁,熊融;浅析中国近代租界花园——以津、沪两地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戴海斌;中央公园与民初北京社会[J];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3 赵可;少城公园的辟设与近代成都[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马树华;;民国时期青岛的文化空间与日常生活[J];东方论坛;2009年04期

5 任银睦;清末民初移民与城市社会现代化——青岛社会现代化个案研究[J];民国档案;1997年04期

6 王根元;Cert Michel;;德国学者李希霍芬与中国的地质[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7 杨恒;安治泰与巨野教案[J];近代史研究;1989年01期

8 路磊光;西方学者关于城市史学的研究简述[J];历史教学;1996年05期

9 江德钧;;德帝国主义在青岛推行的土地掠夺政策[J];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01期

10 李德英;公园里的社会冲突——以近代成都城市公园为例[J];史林;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玉玲;滨海型城市旅游业之演进[D];厦门大学;2006年

2 赵洪玮;德占时期青岛城市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3 刘春玲;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青岛霍乱流行与公共卫生建设[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张伟;青岛市民社会生活研究(1922-1937)[D];青岛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65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665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8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