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论20世纪广西糖业现代化与民族经济融合

发布时间:2017-08-22 08:31

  本文关键词:论20世纪广西糖业现代化与民族经济融合


  更多相关文章: 20世纪 广西 甘蔗糖业 现代化 民族经济融合


【摘要】:甘蔗(包括糖蔗和果蔗),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糖的生产原料,也是一种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经济作物。甘蔗在广西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由于王朝的更替和各族人民的迁徙流动以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甘蔗从原生地不断地向外传播并为世界各族人民所接受,因而甘蔗和糖成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外科技文化交流被人为阻碍。广西由于地处祖国南疆,经济文化水平落后,统治者没有理顺民族关系,民族交往受到很大制约,甘蔗糖业促进民族经济融合的绩效不大。 进入19世纪以后,古老的中国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冲撞和变迁,很快被纳入全球性的现代化浪潮中。甘蔗糖业也因此具有了现代化的特质。20世纪30年代,主政广西的新桂系政府创办农林试验场和投资建设广西糖厂,,甘蔗糖业开始了现代化进程。然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安排,造成广西甘蔗糖业量的积累不够,未能突破原有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而形成质的飞跃,现代化进展缓慢。各民族的交往亦受到很大影响,甘蔗糖业对促进民族经济融合的作用还是十分有限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广西的甘蔗糖业随着国家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而加快了现代化进程。在强政府的作用下,大批机制糖厂的建立,甘蔗科研的进步和种植技术的提高,带动了甘蔗种植面积的迅猛扩大,使越来越多蔗区内的各族群众参加到甘蔗糖业生产中来,促进民族经济融合的绩效比较显著。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广西的甘蔗糖业经历过曲折和困难,付出了代价。但通过结构调整、转换经营机制和国有资产重组,甘蔗糖业重新焕发生机,民族经济融合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广西境内有12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壮、瑶、苗、仫佬等11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经过5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还很大,少数民族的现代化任务非常艰巨。甘蔗糖业现代化由于自身的脆弱性和不成熟性,其带动少数民族现代化和促进民族经济融合的作用还是有限的,因此本文认为总体上对其不能评价过高。 甘蔗糖业是一个集科工农贸为一体的特殊行业。以往学术界绝大多数从科学技术史和文化交流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并且所取得的成果已经比较多。而从民族经济融合的视角进行研究很少。因此本文特别选取民族经济融合作为20世纪广西甘蔗糖业现代化的评判标尺,并且认为强政府的作用、民间的自发作用和市场的作用是20世纪广西甘蔗糖业现代化促进民族经济融合的三个关键因素。 WP=4 甘蔗种植18世纪遍及全世界;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向全球的扩张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经济融合;18世纪中后期以英国工业革命为肇端的波及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浪潮,三者几乎是同步发展的,并且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因此将甘蔗糖业、民族经济融合和现代化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求其中起作用的关键因素,是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民族经济融合与广西糖业现代化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广西的甘蔗糖业现代化进程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两者的关系如何界定?如何对其作定性和定量分析?甘蔗糖业的现代化对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拉动绩效究竟有多大?蔗区内现有的经济体制是不是过时了等等之类的问题,有待于后来有志者进一步研究之。
【关键词】:20世纪 广西 甘蔗糖业 现代化 民族经济融合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429;K29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7
  • 前 言7-13
  • 一、 广西古代种蔗制糖与民族经济融合(1840年以前)13-19
  • 二、 近代广西的种蔗制糖与民族经济融合19-36
  • (一) 近代广西种蔗概况及其新变化19-28
  • (二) 种蔗制糖与民族经济融合28-36
  • 三、 建国以后广西的种蔗制糖现代化与民族经济融合36-62
  • (一) 甘蔗种植的现代化和民族经济融合37-55
  • (二) 新起点新视角:建国以来广西制糖业现代化和民族经济融合55-62
  • 四、 糖业管理的现代化与民族经济融合62-68
  • 五、 对建国以来广西糖业现代化的特征分析68-73
  • 六、 广西糖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73-77
  • 七、 余论77-78
  • 注释78-81
  • 参考文献81-88
  • 附录88-92
  • 后记92-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悦浦;研究·探索·深进——广西中国画邀请展观后感[J];艺术探索;2002年04期

2 李炳东;广西古代利用植物纤维织造史考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3 刘汉铭;锐气勃勃的开掘和翻耕——简论广西厂[J];电影评介;1989年12期

4 李彦福;民族文化园中一朵鲜艳的奇葩──推荐《广西文化历史丛书》[J];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02期

5 张江华;广西与中国稻作的发展[J];农业考古;1997年03期

6 刘潇;明清时期士人笔下的广西道教[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03期

7 麦群忠;血泪斑斑的广西早期劳务输出[J];文史春秋;2004年01期

8 潘兰芳,徐标,张德胜;对广西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05年05期

9 黄灼;;广西原创摇滚:在梦想与现实间行走[J];广西教育;2006年Z6期

10 王明前;;太平天国起义前广西及江南地区农村的社会状况——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咸岳;;对广西生产力发展几个问题的思考[A];广西生产力学会第六届年会专辑[C];2001年

2 刘文秀;;广西甘蔗生产机械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思路[A];全国甘蔗生产机械化与产业研讨会暨甘蔗生产机械化现场演示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贵娟;黄焕坤;尹俐;;广西首次发现食品中集聚性大肠杆菌[A];广西微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邓展云;王伯辉;刘海斌;朱秋珍;王维赞;谭裕模;王伦旺;;广西甘蔗宿根矮化病研究初报[A];广西甘蔗研究所论文集[C];2003年

5 苏伟强;;加快广西荔枝产业化发展的建议[A];2003年广西专家论坛·水果发展战略专题调研报告[C];2003年

6 韦仁彦;;广西中三叠世菊石群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钟健;;广西甘蔗糖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8 伍梅;欧水木;;中国—东盟博览会对广西人才资源的影响及对策[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9 何国民;;广西滨海生态旅游资源及其产业发展机遇[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李露;黄建辉;;示范性普通高中高额负债问题探析——以广西为例[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阳天;三金:从“一招鲜”到“一直鲜”[N];广西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张东安;金光:争作东盟与广西合作典范[N];广西日报;2005年

3 盘洁;广西志在全国蚕桑“老大”[N];西部时报;2006年

4 蒋桂斌;闽商:商会经济推动“泛北合作”[N];福建工商时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唐星善;构建一方和谐发展的热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6年

6 刘玉;世界最大压缩机供应商进驻广西[N];中国化工报;2003年

7 谭土生;广西实行疏导电价[N];中国化工报;2004年

8 冯威力;广西化工企业50年首遇大电荒[N];中国化工报;2004年

9 单 考;中国—东盟零距离商机[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10 记者 吴梅 通讯员 刘家国;农行与高峰集团全力打造广西林业航母[N];广西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黎黎;在永恒中结晶[D];苏州大学;2005年

2 刘志峰;政治转型与行政审判[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郭巍;知识的问题与《亨利·亚当斯的教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刘立勇;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秦秋田;大学的现代性审视与合法性构划[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罗朋;19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政治[D];兰州大学;2006年

7 王琦;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构[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敏敬;文明的多维交往[D];西北大学;2006年

9 鞠连和;论新公共管理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D];吉林大学;2008年

10 鲁地;甘肃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战略构想[D];兰州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昀;广西实施现代物流管理的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2 唐咸明;论20世纪广西糖业现代化与民族经济融合[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付涛;自由主义对美国十九世纪现代化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4 黄爱平;广西家法族规概论[D];湘潭大学;2003年

5 艾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广西社会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袁咏红;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韩国志;从现代化视角透视邓小平的民主政治建设思想[D];吉林大学;2005年

8 刘继峰;邓小平农业发展思想论析[D];西南大学;2008年

9 王安;论卫三畏的中国观[D];苏州科技学院;2008年

10 庞丹丹;近现代广西教会学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718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718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e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