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苗族“跳洞”的文化意蕴及功能
发布时间:2017-09-02 17:13
本文关键词:贵州苗族“跳洞”的文化意蕴及功能
【摘要】:贵州苗族居住在喀斯特洞穴分布广泛的山区,历史上有穴居和洞葬的习俗。苗族有穴居和洞葬的地方就有"跳洞"节日,其中以贵阳市花溪高坡乡、龙里县摆省乡、惠水县摆金镇一带的红毡苗的"跳洞"为典型。苗族"跳洞"通过对祖先穴居、避难和墓地的祭拜表达苗族的洞穴崇拜,核心思想是源于苗族的祖先崇拜。苗族的"跳洞"有助于重温祖先集体记忆,发挥族群联谊功能,有利于增强族群文化认同,保证族群繁衍。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关键词】: 苗族 跳洞 文化意蕴
【基金】: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喀斯特环境与贵州民族墓葬文化研究”(项目批准号:41361039)
【分类号】:K892.3
【正文快照】: 1代表性成果有:谢谦.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跳花”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汤芸.多族交互共生的仪式景观分析——贵州黔中跳花场仪式的人类学考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4);徐烨,黄平波,刘礼国.苗族跳花的生殖崇拜意蕴[J],凯里学院学报20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晓光;;贵州苗族水火利用与灾害预防习惯规范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杨通儒;;明清两代贵州苗族的物质生活及其变化[J];贵州文史丛刊;1989年02期
3 ;[J];;年期
,本文编号:7798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779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