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近现代社会转型与苏州的城市设计

发布时间:2017-09-04 06:43

  本文关键词:近现代社会转型与苏州的城市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近现代 社会转型 苏州 城市设计


【摘要】:中国的现代城市设计发展历史是与社会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古老的城市,自十九时期中后期以来的一百多年间,在接连的城市化浪潮与不断转型的社会环境下,其延续了千年的封建城市形态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苏州作为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江南水都,在这股社会大潮中,也曾经同许多城市一样,经历过迷失,但是总能很快地转圜过来,并以较为理性的态度,务实的作风,让自己的城市踏上合理的轨道,城市特色非但没有消失怠尽,反而以更加充满活力的面貌,贡献给人们不同寻常的视觉体验。 本论文紧紧依托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环境,通过深入分析每个关键时期苏州城市设计的形态变化及其背后所蕴涵的社会、经济、文化内涵,力图找到其变动的规律以及影响这些变动的因素。 通过研究发现,苏州城市设计的现代发展,初始于开埠以后,奠基于民国中期,完善于建国初期,成熟于改革开放以后。而在这个演化的纵向历史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脉,那就是“保存传统、吸纳多元、因地制宜、理性发展”,这成为苏州保持自己城市特色的最内在因素,而特殊的历史发展,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人文环境、独特的社会心理等,又为其发展提供了外在的土壤和滋养的空间。正是在这些主动与被动的选择中,苏州的城市设计不仅独具风貌,而且一步步完成了自己百年变迁体系的架构,并为正在进行的当代城市设计提供了借鉴的范式。
【关键词】:近现代 社会转型 苏州 城市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9;J509.2
【目录】:
  • 一、导论11-17
  • (一) 选题的意义11-12
  • (二) 研究现状与本文的研究视角12-13
  • (三) 概念的厘定13-15
  • (四) 研究方法15-16
  • (五) 资料占有情况16-17
  • 二、苏州城在中国城市史中的地位17-21
  • (一) 江南政治文化中心(春秋战国到隋唐)17
  • (二) 全国重要的文化和工商业中心(唐宋到明清)17-18
  • (三) 太平天国以后中心城市地位的下降(清末到民初)18-19
  • (四) 风景旅游、文化名城与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民国中期到现在)19-21
  • 三、苏州古代传统的城市设计21-30
  • (一) 春秋争霸时的“阖闾大城”21-22
  • 1.“大城、郭城、宫城”三重城结构21
  • 2.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21-22
  • (二) 隋唐五代城市格局的发展22-23
  • 1.水陆相邻、河路平行的双棋盘格局22-23
  • 2.私家园林的兴起与发展23
  • (三) 宋元“平江城”与古代设计体系的成熟23-25
  • 1.“水”城设计模式的成熟23-24
  • 2.取代土筑的砖城新结构24
  • 3.意韵丰富的城市空间24-25
  • (四) 明清城垣范围的进一步拓展25-27
  • 1.“月城”的出现与城池建设25
  • 2.功能性地域分工的明确25-26
  • 3.古典园林建设的顶峰26-27
  • (五) 传统城市设计的特点27-30
  • 1.水城设计模式的代表27
  • 2.设计态势由封闭走向开放27-28
  • 3.城市功能的多元化趋向28
  • 4.城市形态的超强稳定性28-29
  • 5.吴地文化特征的充分展现29-30
  • 四、苏州近现代转型期的城市设计30-90
  • (一) 清末民初转型初始时现代城市设计的萌芽30-39
  • 1.特殊的历史发展环境与城市形态的变化30-36
  • 2.现代市政建设的发端传统城市空间的改变36-38
  • 3.城市设计的时代特点38-39
  • (二) 二、三十年代首次独立的现代城市设计39-60
  • 1.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思路40-48
  • 2.城市建设的全面展开—改造与建设并举48-54
  • 3.中西交织、多元共存的城市建筑景观54-57
  • 4.城市建设与古物保护的矛盾57-58
  • 5.此阶段城市设计的得与失58-60
  •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突出工业发展的现代城市设计60-69
  • 1.1959年城市设计的总体思路60-62
  • 2.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与新的城市景观62-65
  • 3.建设性破坏与传统城市景观的改变65-68
  • 4.对这时期城市设计的认识68-69
  • (四) 改革开放后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现代城市设计69-90
  • 1.城市定位的不断调整与完善69-71
  • 2.设计规划的阶段性变化71-75
  • 3.城市格局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分散组团式发展75-76
  • 4.古城风貌的保护与更新76-83
  • 5.道路桥梁建设的高速发展83-86
  • 6.大园林城市形态初步形成86
  • 7.城市设计的成绩与问题86-90
  • 五、结语90-97
  • (一) 伴随着近代以降的城市现代化步伐,苏州的城市设计,,也走过了一条由封建时代封闭内敛的模式,向现代社会开放外拓模式演进的历史。90
  • (二) “保存传统、吸纳多元、因地制宜、理性发展”—是苏州城市设计的历史延续以及形成其城市特色的最主要原因。90-92
  • (三) 建立在充足的文化底气基础上的苏州人以及长期形成的“安土重迁”的文化心态,是苏州城市特色文脉延续的的内在依托和保证。92-93
  • (四) 特殊的历史发展环境为苏州城市特色的形成提供了外在的土壤。93-94
  • (五) 社会主流价值观、审美观的变化也是造成苏州各个时期城市面貌差异的重要因素94-95
  • (六) 继承和发扬自己优秀的城市设计文脉,打造独具风味的城市新形象95-97
  • 六、引证及参考书目97-105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105-106
  • 后记10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路仕忠;张笑川;;近现代苏州城市空间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邱德华;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形象设计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年

2 秦猛猛;近代苏州城市空间演变研究(1895-1937)[D];苏州大学;2010年

3 黄隽茜;苏州民国民居建筑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89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789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d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