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清代至民国初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区位变化与城镇发展

发布时间:2017-09-19 07:14

  本文关键词:清代至民国初年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区位变化与城镇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农牧交错带 政治区位变化 城镇发展 产业结构


【摘要】:农牧交错带即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大体上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走向一致。历史上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为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交界地区,因而成为民族冲突与战争频繁爆发的区域,从而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清代开始,随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已失去了军事意义,政治格局的变化带来了交通区位和经济区位的变化,农牧交错带成为中原与游牧民族之间交汇、交流、交融的新区域,从清代到民国,这一区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口增加、城镇兴起、经济发展、与国内外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城市所;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 政治区位变化 城镇发展 产业结构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12AZD083)
【分类号】:K29
【正文快照】: 农牧交错地带并无具体的边界和明确的宽度,并且随着时代政治、经济的变迁而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古代中国农牧交错带大体上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相一致,地处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农耕区与游牧区的交错地带,“农牧交错带,可分为北方农牧交错带和南方农牧交错带两个部分。农牧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修宪;王列辉;;开埠初期闽浙沿海的海盗活动初探[J];安徽史学;2006年02期

2 毛立坤;;晚清时期香港与两广的贸易关系[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3 于新娟;;长江三角洲棉业进口贸易的整体评估(1912-1936)[J];安徽史学;2009年02期

4 朱正业;杨立红;;试析民国时期皖西茶业的衰落原因[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5 王相钦;;中国历史上的洋货、土货、国货[J];中国商人;1995年03期

6 谷雪梅;俾斯麦与近代德国对华贸易[J];白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7 徐峰;;商业与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启动(1840—1895)[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8 杨宇辰;杨艳春;;20世纪前期买办阶层职业收入分析——以行业为视角[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9 欧阳跃峰;叶东;;近代芜湖海关与对外贸易[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陈彦光;中心地体系空间结构的标度定律与分形模型——对Christarller中心地模型的数学抽象与理论推广[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一洲;;产业区位视角的大都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研究——以杭州市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列辉;;交通网络建设与港口发展[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3 王列辉;;近代上海港临港集聚形成的机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4 王彤;;蒙疆银行始末[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二辑)[C];2003年

5 王方中;;1927~1937年间的中国对外贸易[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6 陶德臣;;近代中国茶商的经营状况[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7 陶德臣;;张之洞对近代中国茶业的贡献[A];近代中国(第十一辑)[C];2001年

8 陈争平;;不平等条约下近代关税制度的形成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9 赵儒煜;刘静;;论创新对企业区位选择的作用机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张进洁;沈体雁;郭秀丽;侯敏;;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及其政策影响分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少辉;上海金融中心法制变迁及决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D];南开大学;2010年

4 高福美;清代沿海贸易与天津商业的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咏丽;跨国企业选址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胡友培;城市沿街小型商业的形态呈现与成因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熊凤山;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范式与战略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俊华;民国时期安化黑茶业初探[D];湘潭大学;2010年

2 刘晓华;沿海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春红;区位与兴衰:以临清关为中心的个案研究(1429—1930)[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昌华;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关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5 赵森;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付建新;基于分形理论的青海省城镇体系结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叶东;九江口岸贸易及其对城市近代化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付宏华;山东省物流产业布局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李望君;广州市森林公园时空动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10 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萍;;谁主沉浮:农牧交错带城址与环境的解读——基于明代延绥长城诸边堡的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2 苏海霞;马礼;唐毅;;农牧交错带城镇化及其动力机制探讨——以河北坝上张北县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3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玉春;;历史上人类活动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统万地区为例[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2 吕兰芝;李栋梁;;中国农牧交错带的气候特征与演变[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3 修长柏;;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农村发展的经济学分析[A];论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城乡统筹发展与政策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郭艳玲;;华北农牧交错带草产业发展模式初探[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5 ;关于加快农牧交错带草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A];全国半农半牧区草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C];2000年

6 陈小敏;潘学标;魏玉荣;;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及其对草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A];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丽娜;杨永胜;陈全功;;基于气候要素的中国农牧交错带的预测及变化趋势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韩建国;王X;;我国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业生产现状及产业结构调整[A];全国半农半牧区草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C];2000年

9 马玉峰;;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对策——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为例[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生态气象业务建设与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周禾;;饲草生产在农牧交错带中的作用与地位[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王利文博士;农牧交错带:亟待突显“优势”[N];中国畜牧报;2002年

2 记者 赵宝锟 周长庆;农牧交错带植被千疮百孔[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3 ;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N];科技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杜安娜;北方人 南方人 新南北分界线划定背后[N];广州日报;2010年

5 汪训波;农牧交错带呼唤退耕还牧[N];经济参考报;2004年

6 记者 李大庆;草地与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研究启动[N];科技日报;2001年

7 高玉葆;我国北方草原人与自然和谐若干问题[N];大众科技报;2007年

8 记者 练玉春;“973”项目向沙尘暴源地要效益[N];光明日报;2001年

9 记者 范建邋 实习生 张佳;农田风蚀是农牧交错带沙尘暴主要尘源[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娟娟;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剑;中国农牧交错带的计算、模拟和基于GIS的地理表述[D];兰州大学;2006年

3 孙艳;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涛;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质量评价与粮食安全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杨丽娜;基于GIS的中国农牧交错带的预测变化趋势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相伟;吉林省西部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成本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诚;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城镇的发展及社会经济效应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宫燕;温带农牧交错带黑(钙)土退化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马治国;黄土高原北部农牧交错带庭院集雨提高水分转化效率技术途径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802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8802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4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