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北大寺:“食物”与集体化时代的乡村日常生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04:07
本文关键词:舌尖上的北大寺:“食物”与集体化时代的乡村日常生活研究
【摘要】:"民以食为天"。随着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食物的功能由最初简单满足人类最低层次的需求逐渐延伸至人类生活的多个层面,甚至逐步上升为精神层面的享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食物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参照物,也是沟通世俗与神明的重要媒介。在物质发展相对滞后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对于食物的记忆尤为鲜活。食物因其背后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兴趣所在。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日常生活研究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乡村社会研究的面相纷繁复杂,若无恰当的切入点,极易将乡村社会的各个层面隔断分离开来,缺乏研究聚焦点。本文以"食物"为研究主题,将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北大寺村作为研究点,深入挖掘"食物"与村庄社会变迁的关系,以食物为线索反映一个村庄在集体化时代的日常生活面貌。北大寺村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具备优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适宜的气候,是一个"旱涝保收"的村庄。笔者曾多次进入北大寺村,与不同人群开展访谈,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获得了较为详实的口述资料,结合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藏该村部分基层档案,以"食物"为线索探寻集体化时代北大寺村的地域发展概况。本文在历史叙述的线性表达中,将中共革命、乡村权力、社区文化等多个议题相联系,以"食物"为研究主题贯穿全文。在文献为主的历史研究中,注重口述田野实践,让历史的亲历者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倾听底层社会的声音,从而反映基层民众对于中共革命、区域文化的具体感受和实践过程,勾勒集体化时代乡村社会的多重面相,以期能在结构框架的大背景中,尽可能丰富地展示底层民众的柴米油盐与悲欢离合。
【关键词】:食物 北大寺 日常生活 乡村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9;C912.82
【目录】:
- 中文摘要10-11
- ABSTRACT11-12
- 绪论12-20
-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12-13
- 二、学术史回顾13-17
- 三、资料说明17-19
- 四、主要内容19-20
- 第一章 食物从哪里来:环境、社会生态与生存选择20-30
- 一、水与地:食物生产与自然环境20-22
- 二、边界、人口与庙宇:北大寺的社会生态22-24
- 三、自然的馈赠:村庄里的莲艳稻香24-26
- 四、乡村惯习:守旧与流变26-30
- 第二章 食物与革命:社会动员与民众日常30-46
- 一、"旧社会":革命要来了30-33
- 二、"翻身":我们有饭吃了33-36
- 三、合作化:"吃得饱,有余粮"36-39
- 四、忆苦思甜:社会动员与饥饿记忆39-42
- 五、革命褪去:村庄经济的兴起与食物地位的下降42-46
- 第三章 食物与政治:食物与乡村权力运作46-60
- 一、身份与地位:食物权的得与失46-49
- 二、合作与冲突:以"食物"为中心的交换与斗争49-53
- 三、食物与空间:公共食堂里的故事53-60
- 第四章 食物与文化:食物的"社会"生命60-70
- 一、仪式:固化的食物60-63
- 二、礼物:流动的食物63-65
- 三、基督徒:福音与禁忌65-67
- 四、苦与乐:食物与情感67-70
- 结语70-72
- 参考文献72-7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8-79
- 致谢79-81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81-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炎;李梅;;中西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J];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屿洪;农村人民公社收益分配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2 吴家虎;革命与教化:毛泽东时代乡村文化的一项微观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3 胡悦晗;日常生活与阶层的形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邓娟;再造农民:国家、社会与农民互动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袁鸿菲;城市的味觉记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2 巩慧贤;集体化时期的农村副业经营[D];山西大学;2011年
3 张学兵;“剥夺”与“改造”[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39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39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