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北朝隋唐时期西川羌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11:06

  本文关键词:北朝隋唐时期西川羌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西线三国 西部三文化区 4-10世纪 羌胡汉关系


【摘要】:北朝隋唐时期的西川羌人——宕昌、邓至、党项、白兰等族,生活在以今日四川西北部和甘肃西南部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先后处在南北朝、唐与吐蕃等政权的交界地带,地理位置和战略价值十分独特,对4—10世纪中国历史的演进和地域文化的分布产生过非常微妙的影响,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民族演变的一面不可多得的以小见大的镜子。本文力图从一个比较宽广的时空范围得出其民族史背后隐藏的诸多内幕,从而揭示出一些关于古代地域文化和地缘战略方面的深层次、体系化结论。两汉时代居于青藏高原东缘广袤“新月地带”的羌人在曹魏西晋时期逐渐分化为南北两支,其中北支羌人在4世纪完成了在黄河流域的一次规模宏大的民族迁徙,为南支羌人的生存与演进做出了不自觉的、但却具有决定意义的贡献。北魏和宋齐争雄的时代,宕昌国为代表的西川羌人与吐谷浑、仇池形成了“西线三国”的格局,成为南北朝武装对峙全局之西线的重要一环,是益州、荆州、关中“西部三文化区”联盟关系的直接产物和具体表现,对北、南双方的历史产生了杠杆式的深远影响。北周时代关中和益州文化区统一,宕昌国和仇池国丧失了“缓冲-中立区”的地理价值和战略意义,被宇文王朝次第吞并。已经成型的梁氏宕昌国被消灭后,西川羌人余部之泰半逐渐聚拢到拓跋氏领导的党项集团周围。在吐谷浑被征服后和吐蕃崛起之前的历史时期,西川羌人进入了历史上仅次于宕昌国时代的第二个黄金阶段。“西线三国”和“西部三文化区”都堙没后,西川羌人终于彻底洗去了十六国北朝时期的边疆诸侯国气质,开始卷入藏汉两族之间及各自的民族融合的历史洪流之中。面对安史之乱后天壤之别的边疆地缘结构,关中本位政策的执行由“浪漫主义阶段”进入“现实主义阶段”,对西川羌人的安排与处置成为唐廷制衡吐蕃大棋局中唯一完全落实的一步。面对吐蕃对异族强劲的整合能力,唐廷将“土地中心观思路”修正为“人口中心观思路”,组织以党项为主体的西川羌人开始了历史上第二次民族迁徙。所不同的是上一次迁徙是自发的、无目的的,而此次是有组织的、目的明确的;上一次迁徙是在南北分化已经形成之后,而这一次则造成了第二次南北分化。党项从此进入中国北方,在谱写了比第一次大迁徙时代形成的北支羌人更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后,最终与后者一样消失在民族融合的长河中。而留在西川的羌人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在汉藏之间维持了古老的中立地位,直到今日仍是中国现存的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
【关键词】:西线三国 西部三文化区 4-10世纪 羌胡汉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导论10-18
  • 第一节 羌研究的学术史回顾10-14
  • 第二节 五至十世纪西川羌人的族称与概况14-18
  • 第二章 先分化再迁徙:羌人的第一次南北分化与北支大迁徙18-31
  • 第一节 羌人南北分化的历史背景18-24
  • 第二节 第一次北支羌人的大迁徙与其历史影响24-31
  • 第三章 因迁徙而分化:羌人的第二次大迁徙及其造成的南北分化31-43
  • 第一节 南支羌人在“西线三国、西部三州文化”格局下的演变31-39
  • 第二节 第二次羌人大迁徙与南北新族群的形成39-43
  • 余论43-46
  • 参考文献46-51
  • 附录51-52
  • 致谢52-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赓哲;疾病与唐蕃战争[J];历史研究;2004年05期

2 崔明德;唐代西北少数民族人口初探[J];历史研究;1997年05期

3 孙宏开;历史上的氐族和川甘地区的白马人——白马人族属初探[J];民族研究;1980年03期

4 朱建中;苏毗诸部浅析[J];民族研究;1996年04期

5 周伟洲;多弥史钩沉[J];民族研究;2002年05期

6 周伟洲;陕北出土三方唐五代党项拓拔氏墓志考释——兼论党项拓拔氏之族源问题[J];民族研究;2004年06期

7 杨铭;;“弥不弄羌”考[J];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8 吴安其;黄河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与汉藏语的渊源[J];民族研究;1996年06期

9 徐日辉;武都国述论[J];民族研究;1987年05期

10 王力;王希隆;;东汉时期羌族内迁探析[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959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59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b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