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绥远地区的民间信仰与民间社会
本文关键词:近代绥远地区的民间信仰与民间社会
【摘要】: 近代绥远地区,内地民人尤其是山西民人大量迁入,蒙地遂成为汉、蒙、满等多民族杂居,以汉族为主的地区。而在内地民人迁入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民间信仰。于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庙宇、神灵充斥于绥远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追求平安、健康、富足理想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而伴随着神灵崇祀产生的传统庙会和行业赛社等活动,也给绥远民众带来了丰富且重要的娱乐和交流的契机。而当这些传统社会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渗入到绥远百姓生活中去时,它们也见证和影响着近代绥远社会的形成与改变,而事实上,这一过程也在渐渐地把近代绥远纳入到中国传统的社会体系当中。 本文共分为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序言部分首先对“绥远”及“民间信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介绍了学术界对绥远地区及民间信仰的区域史、社会史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立意及研究价值。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了以归绥庙宇为代表的近代绥远庙宇的基本特点,以及于这些各色庙宇景观中呈现出来的近代绥远社会。同时,绥远广阔的范围之中,不同地区,不同的风土人情,表现出信仰与社会的差异性。第二章,介绍了近代绥远社会中,民间信仰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从岁时及日常的祭祀,到带给民众文化娱乐及贸易集会多重生活的庙会,再到象征着神权,规范整合民间基层社会的社庙,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近代绥远社会中,司职着百姓生计与幸福寄寓的众神佛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所带给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充实与慰籍。第三章,介绍了在民间信仰充斥与商业贸易繁盛的社会背景下,在归绥、包头等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中,二者交织缠绕而产生的轰轰烈烈的“赛社”活动。唱戏酬神、觥筹交错之间,在带给近代绥远社会商业发展、娱乐大众的积极推动的同时,也渐渐随着风气流于炫耀与攀比而变得糜财废业、荡心肆志,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第四章,介绍了于清末民初之时,民间信仰的渐渐衰落。而政局混乱、匪患滋生以及连年灾荒这一系列的社会动荡,结合着新时代之中先进、科学的社会风气与思想,二者合力促成了这一社会现象的嬗变。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总结全文。
【关键词】:近代 绥远地区 民间信仰 民间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序言10-13
- 一、研究现状10-11
- 二、概念界定11-13
- 一、近代绥远地区庙宇及民间信仰基本情况13-29
- (一) 绥远庙宇基本特点——以归绥庙宇为例(表一)16-18
- (二) 庙宇景象中的近代绥远社会18-26
- (三) 地区间存在差异性26-29
- 二、民间信仰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29-40
- (一) 岁时与日常祭祀30-34
- (二) 庙会34-38
- (三) “社庙”——公议之所38-40
- 三、民间信仰与近代绥远的商业40-46
- (一) “赛社”基本情况41-44
- (二) “赛社”的影响44-46
- 四、民间信仰的衰落46-49
- 结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春玲;;清至民国期间绥远地区列女产生的社会背景分析[J];职大学报;2011年03期
2 马晓军;;试析基督教在近代河南的传教方法[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4期
3 孙强;;中国近代政治与文化视阈中的“种族”论[J];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4 张利民;;近代华北区域史研究现状与展望[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荆杰;;近代奉天同善堂救济事业述略(1881—1931)[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1年06期
6 杨子葶;;近代“闯关东”的历史探源及其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7 盛海英;;近代中医困境根源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07期
8 周秋光;贺永田;;熊希龄与近代苏宁实业之振兴[J];湖湘论坛;2011年04期
9 张军;;《班定远平西域》:分幕的尝试与舞台有限时空的营造[J];戏剧艺术;2011年03期
10 彭冿;;宋育仁与近代蜀学[J];蜀学;2010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会会;许艳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程中女性参与的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3)——中国性别教育史研究(含女子教育等)[C];2009年
2 郭剑波;尤云弟;许敏;;浅论留日学生与浙江近代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3 杨杏林;陆明;;近代上海中医药团体的发展概况[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朱德明;;近代浙江中药材调查[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1届3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詹仕春;;绥远土默特摊差交涉:五族共和下的蒙汉族群互动(1911~1928)[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6 和中浚;江玉;;《眼科金镜》的学术源流、成就和特色[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2届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建军;;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蒙旗小学师资的培养政策及其在绥远地区的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宋洁;;近代汉派建筑的保护与再生——以武汉美术馆改扩建工程为例[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邵雍;;冯玉祥与秘密会社[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10 贾克佳;刘爱华;;绥远最后的地方货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四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逸;带你走进近代山西[N];光明日报;2002年
2 肇予;近代昆明的中药店铺[N];云南日报;2001年
3 俞祖华;近代先驱者对创新精神的呼唤与践行[N];光明日报;2002年
4 林振淦;儒家思想对近代华商的影响[N];国际商报;2001年
5 彤华;近代儒学史如何写?[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海松;近代纺织行业首例火灾事故[N];团结报;2000年
7 黄桂华;近代瓷上觅青[N];中国矿业报;2000年
8 欧阳;近代之境中的儒学[N];光明日报;2002年
9 李喜所;近代兵器的东移[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10 李超;走近东亚近代油画[N];文汇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霞;中国近代佛教史学探研(1900—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衣保中;近代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史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3 游欢孙;近代苏州地区市镇经济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赵万峰;二十世纪初(1898-1937)文化守成主义的教育思想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5年
5 李程;近代老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伍启杰;近代黑龙江林业经济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7 樊如森;天津港口贸易与腹地外向型经济发展(1860-1937)[D];复旦大学;2005年
8 田永秀;近代四川沿江中小城市研究[D];四川大学;1999年
9 魏明扬;姚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爱新;网络化市场中介:近代广西经纪业(1885-1956年)[D];厦门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森;近代绥远地区的民间信仰与民间社会[D];内蒙古大学;2009年
2 牛玉军;近代绥远地区的鸦片烟祸[D];内蒙古大学;2007年
3 张燕青;绥远地区早期政治现代化研究(1901-1937)[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丽平;20世纪开初至30年代中国的城乡关系及其特点[D];西北大学;2005年
5 宋大鹏;近代山东土匪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钟银梅;近代甘宁青地区的皮毛贸易[D];宁夏大学;2005年
7 梁锐;康雍乾时期绥远地区的木材流动[D];山西大学;2012年
8 李强;中国近代地质学建制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9 田颂云;近代商务印书馆辞书出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勇翔;近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736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73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