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山健锐营: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发布时间:2017-10-05 00:03
本文关键词:北京西山健锐营: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
【摘要】: 健锐营是清朝军制中一支特种部队,,也是清朝在北京西山东麓驻军形成的一个社会群体。虽然它消亡了近百年,但是在北京西山一带留下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例如,建筑遗迹、地名传说、碑文档案、人物故事等等。它的历史面貌如何?与中国文化存在着什么样的逻辑关系?这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 首先,综合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对清朝时期的健锐营做一个整体的描述,包括建立的历史背景、历史沿革和地理分布、旗营生活等,向世人展示一个丰富的健锐营图像。 其次,运用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方法来分析和考察健锐营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影响。讲述健锐营的族群来源,深描和分析其历史结构关系和文化认同特征。指出健锐营文化主体的多源性是其认同具有多重性的原因,旗人身份认同是其统一的表层认同。在健锐营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行为主体能够采取能动策略来谋求自己生存方式的持续发展。 第三,从具体历史语境和历史记忆两个维度来考察健锐营。健锐营是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强化八旗和绿营战斗力而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它是清朝统治者综合运用表层的社会认同和深层的文化认同来建构的一个象征符号。它的激励示范作用远远大于它的实际战力。健锐营的记忆是一个文化的生产、消费和再生产过程,体现着社会文化的持续性、记忆生产者的能动性和记忆受众的多样性。 本研究力求通过健锐营的经历来勾勒和折射出清朝中央政府处理族群问题策略中的文化观念,展示社会结历史结构与文化认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并从中得出一些启示,为当今中国在多元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和谐社会,保障不同民族成员作为行动主体的全面发展和文化记忆的当代再生产提供一种借鉴。
【关键词】:健锐营 旗营 旗人 文化认同 文化生产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91;K249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导论8-13
- 一、研究缘由8
- 二、研究回顾8-9
- 三、理论框架9-12
- 四、研究方法与意义12-13
- 第一章 健锐营概述13-34
- 第一节 地理背景13-14
- 第二节 历史沿革14-24
- 一、历史背景15-17
- 二、健锐营的建立17-18
- 三、营区分布和特色建筑18-20
- 四、军政管理和训练20-23
- 五、征战和解体23-24
- 第三节 健锐营生活24-34
- 一、经济来源24-25
- 二、住房25-26
- 三、饮食26-27
- 四、穿戴和出行27-28
- 五、姓氏和谱牒28-29
- 六、妇女和嫁娶29-31
- 七、信仰和教育31-32
- 八、社团组织32
- 九、文娱活动32-34
- 第二章 健锐营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34-45
- 第一节 主体的多源性与认同的多重性34-37
- 一、满洲起源和八旗制度34-36
- 二、多族源的健锐营36-37
- 第二节 健锐营旗人的身份认同37-39
- 一、旗人和旗人社区37-38
- 二、健锐营旗人38-39
- 第三节 鲜活的旗营社区---行为主体的能动策略39-45
- 一、正黄旗小营族属的探讨与文化身份的选择39-41
- 二、改姓现象与多重身份建构41-42
- 三、性别角色与文化再生产42-43
- 四、文娱生活与能动策略43
- 五、经济生活与灵活应变43-45
- 第三章 人类学视野下的健锐营45-50
- 一、清朝历史语境中的健锐营45-47
- 二、作为历史记忆的健锐营47-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4
- 附录54-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成兵;对当代认同危机问题的几点理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晏辉;共识与认同:在人学的视野内[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陈庆英;;关于北京香山藏族人的传闻及史籍记载[J];中国藏学;1990年04期
5 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年04期
6 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年06期
7 陈世联;;文化认同、文化和谐与社会和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3期
本文编号:973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73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