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业与棠阴村落变迁
发布时间:2017-10-07 16:22
本文关键词:夏布业与棠阴村落变迁
【摘要】:村落是农村聚落的简称,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细胞。在传统社会里,村落是土生土长的,很少受制于人为的规范,其发展演变更多地是遵循自然的法则,,本文所论述的宜黄棠阴村落也不例外。每个村落自身的自然条件(硬件)与村落所处区域的社会条件(软件)综合在一起,便形成了该村落潜在的“可发展系数”,这便是它们在历史长河中“博弈”的资本,可发展系数越高,在众村落中脱颖而出的机会就越大,村落变迁的速度与力度也就更大。 通过对明清时期宜黄众村落软硬条件的比较,我们发现棠阴村落的“可发展系数”是最高的,也正是凭此,棠阴村落历宋元而明清,最终发展成为清代江西一个著名的夏布手工业大市镇。清张士旒就留有诗云:“宜黄村落不知数,要比棠阴胜更无。” 棠阴村落漫长的变迁过程经历了村落、草市、市镇三个发展阶段。通过对棠阴村落这一变迁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棠阴村落“市镇化”的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乡村城市化的过程,夏布手工业是这一变迁的动力之源。这就给我们展现了传统村落变迁过程中,工业化(手工业化)与城市化(市镇化)之间的密切互动关系,这将对我们当今中国的社区变迁(工业化、城市化)有所启迪。
【关键词】:夏布业 村落 社会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29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5
- 一、 引言5-10
- (一) 研究缘起与相关学术史回顾5-7
- (二) 本文思路与研究方法7-8
- (三) 本文资料8
- (四) 相关说明8-10
- 二、 区域与村落背景10-22
- 三、 棠阴形成与发展22-29
- (一) 吴氏早期迁入与棠阴形成22-25
- (二) 棠阴村落的发展25-29
- 四、 明清夏布业与棠阴市镇化29-44
- (一) 明清棠阴夏布业30-40
- 1 、 棠阴夏布扬名30-33
- 2 、 棠阴夏布生产33-37
- 3 、 棠阴夏布经营37-40
- (二) 棠阴市镇化40-44
- 1 、 市镇化及其水平40-41
- 2 、 市镇结构与功能41-43
- 3 、 市镇风俗嬗变43-44
- 五、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7
- 后记47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傅媛媛;清末至民国赣西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与地域社会[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海燕;戏曲·仪式·社会[D];南昌大学;2009年
3 赵营超;产业文化视角下江西古镇形态特色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4 周斌;产业发展视角下江西河口古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陈佳;明清时期抚州商人与农村社会变迁[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6 李中庆;中国苎麻产业发展研究(1860-1958)[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88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88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