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邵武民间习俗的发生学分类及保护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21:04

  本文关键词:邵武民间习俗的发生学分类及保护开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民俗 文化 宗教 起源 发生 保护


【摘要】:民俗起源和发展来自社会与环境的发展与变迁,对民俗起源、分类与价值认识不足是民俗开发不合理和保护不力的重要原因。本文对邵武市民俗文化按照从文化系统中对民俗的一般分类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中民俗的归类体系两种分类方法进行评价,指出两种分类不论专门分类或文化归属,体系大同小异,基本覆盖民俗的方方面面,有利于指导所有民俗的保护与开发,对于像邵武这样民俗丰富、多样的地区,开展民俗调查、保护、开发,具有不少有益的启示。但也存在专用性不足、混淆习俗与制度、抹煞民间节庆的时令意义、民俗淹没在非物质文化之中和忘却民间游艺和传统体育的内涵等问题。本文提出将民俗的发生看作一个过程,一种建构,根据现有民俗指标分类方法,依据民俗发生的根源,环境、民族、宗教信仰及其传播、经济活动及其发展和制度规范及其修订五个方面的民俗指标,构建基于发生学分类的民俗分类体系。将邵武市民间传统4种节庆活动,按照发生学分类依据,分别从发生根源、基础和过程判断其隶属度,根据其所属隶属度来判断该节庆所属的民俗指标,确定其所属类别。最后,提出邵武市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关键词】:民俗 文化 宗教 起源 发生 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92.4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6
  • 目录6-9
  • 绪论9-15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2
  • 1.1.1 研究背景9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1.1.3 研究意义12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12-13
  • 1.2.1 邵武市民间习俗的分类现状与评价12-13
  • 1.2.2 邵武民间习俗的发生学分类体系构建13
  • 1.2.3 基于发生学的邵武民间习俗的保护与利用13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3-14
  • 1.3.1 主要研究方法13-14
  • 1.3.2 技术路线14
  • 1.4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4-15
  • 1.4.1 研究目标14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4-15
  • 第1章 理论基础15-21
  • 1.1 民俗学15-17
  • 1.1.1 民俗学发展15
  • 1.1.2 民俗学研究领域15-16
  • 1.1.3 民俗文化现象的特点16
  • 1.1.4 民俗文化现象作用16-17
  • 1.2 文化地理学17-19
  • 1.2.1 研究方向17
  • 1.2.2 研究内容17-19
  • 1.3 发生学19-21
  • 1.3.1 发生学特征19-20
  • 1.3.2 与起源学的区别20-21
  • 第2章 邵武民间习俗的类型及现状21-31
  • 2.1 邵武民间习俗的类型21-26
  • 2.1.1 民间习俗的分类方法21-24
  • 2.1.1.1 文化系统中对民间习俗的平列式分类体系21-23
  • 2.1.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中民间习俗的分类体系23-24
  • 2.1.2 邵武民间习俗现行分类评价24-26
  • 2.2 邵武民间习俗现状26-31
  • 2.2.1 邵武民间习俗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区域空间26-29
  • 2.2.2 邵武民间习俗的鲜明特点29-31
  • 第3章 基于发生学的邵武民间习俗分类体系的构建31-39
  • 3.1 发生学的分类方法31-34
  • 3.1.1 发生学和发生学分类31-32
  • 3.1.2 发生学分类优势32-34
  • 3.2 邵武民间习俗分类体系的构建34-39
  • 3.2.1 发生学民俗分类原则34-35
  • 3.2.2 发生学民俗分类指标的选取35-37
  • 3.2.3 民俗分类体系的构建37-39
  • 第4章 邵武民间习俗形成研究——以民间节庆为例39-63
  • 4.1 邵武民间节庆形成的根源——入口迁移、军事战争39
  • 4.2 邵武民间节庆形成的基础39-40
  • 4.3 邵武民间节庆形成的过程40-55
  • 4.4 邵武民间节庆分类55-63
  • 4.4.1 河坊“抢酒节”56-58
  • 4.4.2 宜坊“过火节”58-59
  • 4.4.3 惠安祠“摆果台”59-60
  • 4.4.4 和平浴佛节“传经”60-63
  • 第5章 邵武民间习俗的保护与开发63-69
  • 5.1 邵武民间习俗保护和开发现状63-64
  • 5.2 邵武民间习俗保护性开发的措施64-69
  • 5.2.1 做好民间习俗文化分类,理清保护的重点64-65
  • 5.2.2 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65
  • 5.2.3 关注利益相关者,注重社区和当地居民参与保护65-66
  • 5.2.4 做好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66
  • 5.2.5 做好民俗文化的批判与继承66-69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69-71
  • 6.1 结论与创新点69-70
  • 6.1.1 主要结论69-70
  • 6.1.2 创新点70
  • 6.2 不足与展望70-71
  • 6.2.1 不足之处70
  • 6.2.2 进一步研究展望70-71
  • 参考文献71-75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75-77
  • 致谢77-79
  • 个人简历79-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孔坚;奚雪松;;发生学视角下的大运河遗产廊道构成[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8期

2 清雪,甫春;中国文化发生学研究的可贵尝试——评《伏羲与中国文化》[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3 俞吾金;论哲学发生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4 朱炳祥;“文化叠合”与“文化还原”[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刁统菊;曲洪yN;刘爱昕;;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朱炳祥;关于中国文化发生学研究的思考[J];江汉论坛;1996年01期

7 张扬;;发生学方法与中国哲学史研究——读刘文英先生的两部哲学史专著[J];兰州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8 陈敬;魏本权;;红色文化的文化发生学考察:以沂蒙红色文化为中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林公翔;;从文化发生学角度看地理环境对教育的制约[J];教育评论;1990年05期

10 冯平;发生学的方法,功能性的定义──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之新见[J];求是学刊;1987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栗晓冬;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陈红玲;论民俗旅游——兼论桂北民俗旅游长廊的开发[D];广西大学;2003年

3 李秉星;文学书写中的民俗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900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900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a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