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史志论文 >

中国民族史学史刍议

发布时间:2017-10-07 21:23

  本文关键词:中国民族史学史刍议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 民族史学 特点 任务 意义


【摘要】:中国民族史学史是研究中国民族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各时期特点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史学成果的社会影响的学问。中国民族史学的特点是:其发展与历史上各民族的发展、所处地位相契合,与民族实力的消长、政权的存废相关联;从民族史观角度看,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学养对历史会有多种多样的观点;资料十分丰富,但也十分分散;用少数民族文字记载民族历史资料。研究中国民族史学史可以更准确地认识、总结中国民族史研究,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和发展中国民族史研究,为繁荣中国史学、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团结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关键词】中国 民族史学 特点 任务 意义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国民族史学史纲要”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092;K28
【正文快照】: 中国民族史学史是中国民族史和中国史学史共有的重要课题。笔者不揣浅陋,刍议概说,以引玉之砖,就教于方家。一、中国民族史学史的任务和意义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为祖国的缔造与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各民族,包括历史上存在后来已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珍;;中国古代民族史观的几个特点[J];史学史研究;2012年03期

2 史金波;中国民族史研究四十年的重要贡献[J];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02期

3 翁独健;民族关系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林东;苏冕与《会要》——为会要体史书创立1200周年而作[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吴怀祺;安徽地区文化变迁与史学——为《安徽史学》复刊20周年而作[J];安徽史学;2004年01期

3 张广智;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4 李良玉;;孔子与历史教育[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5 罗炳良;赵翼对野史文献的认识与利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汤城;;王夫之《春秋》学与史学探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7期

7 金仁义;;简论张须《通鉴学》的学术成就[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8 贾乃谦;;《诗经》——林业史基本文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瞿林东;继承白寿彝先生的史学史思想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瞿林东,吴怀祺,陈其泰;从创立走向建设——中国史学史学科发展的历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胡喜云;;魏晋南北朝皇朝史书编纂“序例”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徐黎丽;;论宗教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A];中国民族学会第七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高少才;;论医史文献的内在关系及其学术价值[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12届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高少才;;论医史文献的内在关系及其学术价值[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尤学工;;历史教育: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6 曹德良;;试论章学诚的“六经皆史”——以《文史通义》自刻本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刘巍;王世贞的园林实践与观念[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全海;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鑫华;民族关系协调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灿;《尚书》历史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镇富;影像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张帆;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研究再探[D];清华大学;2010年

10 邓伯军;《德意志意识形态》在中国研究史[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进全;傅斯年史学思想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小娇;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艳华;梁启超传记作品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王坤鹏;楚简《容成氏》与《史记》所记古史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黄婷;两汉学校与历史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秀峰;《汉官六种》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赵永丽;史学史视野下的《世本》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王利花;构建内蒙古和谐民族关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卢超;南朝政治影响下的史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英杰;东晋政治影响下的史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翦伯赞;关于处理中国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Z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丁;《中国民族史入门丛书》即将出版[J];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04期

2 温丁;;《中国民族史入门丛书》即将出版[J];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03期

3 陈永龄;可贵的开拓和创新——简评《中国民族史新编》[J];学术论坛;1991年02期

4 乔健;略谈研究中国民族史方法论上的两个问题[J];民族研究;1995年03期

5 李远龙;高屋建瓴 各领风骚──建国以来出版的三部《中国民族史》读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6 卢勋;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讨论会纪要[J];民族研究;2000年06期

7 尉亚春;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概况[J];西域研究;2002年03期

8 灵均;中国民族史学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04期

9 杨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民族史的编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王万志;孙昊;;中国边疆民族历史与文化研讨会暨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综述[J];史学集刊;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本报记者 赵志研;首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在京举行[N];中国民族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晓华;王钟翰与《中国民族史》[N];中国民族报;2001年

3 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邸永君;身体力行地进行民族史研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罗贤佑;中国民族史的重要研究领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戴发旺;叙述的新意[N];青海日报;2014年

6 马戎;一部中国民族的交往史和融合史[N];中国民族报;2009年

7 杲文川;刘小萌与《清代北京旗人社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钱丽花;达力扎布与蒙古族历史的不解情缘[N];中国民族报;2012年

9 罗贤佑 扎洛 江荻;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洁;临沧地区佤族百年社会变迁[D];云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东;论中国民族史学科构建[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90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mzsz/990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6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