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东南财赋北输与西部黄土高原环境变迁之联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唐代东南财赋北输与西部黄土高原环境变迁之联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唐代 东南地区 财赋北输 西部黄土高原地区 环境变迁 联系
【摘要】: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多年以来,那个辉煌的时期一直为人们所称赞。但是,唐代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地位又是不同的,,唐代出现的社会变革的因素已为学界所认可。同时,唐代的环境也开始发生某些变化,并为少数学者所关注。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将东南财赋北输以维持西部黄土高原的稳定和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联系起来研究,分四个部分逐步展开。 一、绪论。笔者不仅界定了唐王朝的东南地区和西部黄土高原地区两个概念,而且还对这两个地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将这两个地区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二、上编《唐代东南经济的发展及财赋北输》。笔者通过详实的资料对唐代东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及大量财赋运往中央政府进行了探讨,指出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东南地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由于大批水利工程的修建,大面积农田得到灌溉开发,使东南地区成为唐王朝的粮食基地;同时,东南地区纺织技术的提高,大量绢帛在中晚唐时期成为王朝的主要供应地。因此,以粮、布为基本内容的东南财赋维持了中晚唐的统治。 三、下编《唐代东南财赋北输背景下的西部黄土高原》。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在唐代前期存在大量的牧场草原:有官牧场地,也有内附的游牧民族活动的草原。但是,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吐蕃入侵,国境线内缩,这一地区成为前沿阵地,大量军队驻守在此。同时,由于唐王朝运用东南财赋维持着一些游牧民族的友好关系并联合这些族类牵制另一些入侵的族类,这使得边境相对安稳。众多边防驻军因而得以就地屯田耕垦以解决粮糈问题。这就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改变:草原变成农田,大量水土流失,河流浑浊,土地沙化逐渐严重。 四、《结论》。本部分主要对本文的主要观点做出概括性总结,并对环境问题的原因进一步诠释。
【关键词】:唐代 东南地区 财赋北输 西部黄土高原地区 环境变迁 联系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5
- 一、 研究概况及选题意义8-12
- 二、 研究内容12-13
- 三、 研究方法13-15
- 上编 唐代东南经济的发展及财赋北输15-29
- 一、 唐代东南经济发展的表现15-24
- 二、 东南财赋的北输24-29
- 下编 唐代东南财赋北输背景下的黄土高原29-49
- 一、 黄土高原地区的军事形势与民族互动29-36
- 二、 黄土高原地区的农牧兴替36-44
- 三、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变迁44-49
- 结论49-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在读期间科研及公开发表论文(著)情况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成名;论唐代后期盐政对唐王朝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J];盐业史研究;1990年03期
2 李毅;;热心于化石的人[J];化石;1986年01期
3 王延辉;;雨天[J];时代文学;1991年01期
4 郭水潮;张ng;;泾渭分明与泾渭不分[J];陕西水利;1993年03期
5 林野;;乡村寓言[J];中国作家;1995年04期
6 秦道莉;;绿化与文化[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0年10期
7 孙珉;;有宏愿 在长安[J];群言;2000年05期
8 韩延松;赵大督;;摄影作品赏析[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1年02期
9 马新朝;;幻河(长诗选章:黄土高原)[J];绿风;2002年06期
10 苏梅;黄土情未了——记2003年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刘东生[J];国土资源;200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官周平;;适度开发黄土高原 保障区域粮食平衡[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2 方佩敏;;怀念表姐夫刘东生[A];纪念刘东生院士[C];2009年
3 胡正海;;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建议[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4 邵辉;高建恩;张元星;郝连安;王飞;;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流域坡地资源分析评价[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5 李连海;李正国;;试论南诏与唐王朝关系的发展变化过程[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安芷生;张信宝;周杰;李小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黄土旱地水份保持[A];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1999年
7 韩茂莉;;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环境研究与思考[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8 上官周平;;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整治中有关问题的探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王俊杰;;关于黄土高原农村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恢复的若干思考[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杨晓华;李文科;;崆峒山气候素描[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史志研究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铭;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2 刘良芬;41块公益宣传牌扮靓黄土高原[N];人民公安报·消防周刊;2007年
3 马学增;黄土高原植被的恢复与发展[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杨玉峰 通讯员 王竟;黄土高原上升起的梦想[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5 记者 刘湍康;黄委着力提升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管理水平[N];黄河报;2011年
6 张红平 郭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遥感试验基地[N];中国气象报;2006年
7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启动支撑技术[N];中国水利报;2007年
8 范宗胜;“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9 记者罗盘;黄土高原首次栽培大樱桃[N];人民日报;2003年
1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 赵志励;黄土高原苹果产区应重视的问题[N];陕西科技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辉;黄土高原流域生态水文模拟和植被生态用水计算[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2 李海光;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环境演变的生态水文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伍铁牛;更新世黄土高原中南部土壤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4 庞敏;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生态水文效应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祥宏;生物炭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中的改良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3年
6 祝士杰;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流域面积高程积分谱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江华;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天然化程度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8 周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正负地形及空间分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娟丽;黄土高原草地土壤质量特征及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佘冬立;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小流域植被恢复的水土环境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颖;唐代东南财赋北输与西部黄土高原环境变迁之联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杜虎平;黄土高原小杂粮生产发展与产业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3 吴良超;基于DEM的黄土高原沟壑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罗珠珠;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5 巩晓燕;宝鸡贾村塬全新世高分辨率孢粉古植被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安巧绒;基于信息维数的地表分形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7 杜金唐;白村江战役与东亚格局的演变[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春;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地面坡谱不确定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9 罗彩云;水土保持耕作下甘肃庆阳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动态[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张茜;黄土高原不同空间尺度DEM的地形信息量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00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00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