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礼运行中的“义”“仪”结合状况
本文关键词:先秦礼运行中的“义”“仪”结合状况
【摘要】:礼是内在蕴含的"意义"和外在表现的"仪式"的结合体。对"仪""义"的区分由来已久,然而古籍中只见零碎的片断记录,缺乏系统的整体认识。现将"意义"和"仪式"结合的情况分三个层面考察:首先是"意义"和"仪式"完全一致;其次是"意义"和"仪式"有错位,包括杀礼、丰礼甚至生成"仪式"来适合特定"意义"的恰当表达;最后是无任何"仪式"的"意义"表达。三个层面均是"礼道"运行的表现形式,都是为了恰如其分地表达礼的内在意义。对"仪""义"结合状况的分析,有助于总体把握礼的运行规律。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礼 礼义 礼仪 礼道
【分类号】:K892.9
【正文快照】: 礼在先秦社会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左传》借君子之口论述了礼在统治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1]76李翊灼在论述先秦礼时,指出其对于个人的重要作用:“礼之于人,可谓不可须臾离者也。人离礼则不生,礼离人则不行。”[2]对于这样一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承丹;徐文蕾;;试论蒲松龄笔下的三国人物[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2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3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庄华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陆建华;;墨子之礼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王谋寅;;对中国成文法起源问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程宏亮;;论韩驹诗学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王竞;;王斱《四六话》与古代骈文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倪晋波;最后的瞻望——《左传》人物濒亡心理描写初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怀锋;陈磊;;《管子》政令体现“生态”治国理念[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张连伟;;《国语·齐语》与《管子·小匡》辨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3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薛梦潇;;东汉“行春”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韩金花;王宗殿;王蕴蕴;沈斌;;华佗诊断学术思想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佟健华;;算学宗师赵爽的数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张维慎;;说席地而坐时的无礼行为“箕踞”——兼谈南越王赵佗对于汉使陆贾的箕踞[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9 鲁瑞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子羔》感生神话内容析论——兼论其与两汉经说的关系[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10 杨天宇;;杜子春对《周礼》今书的校勘及郑玄对杜校的取舍[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鸿鹏;《汉书》论赞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2 罗文;宋代私人田庄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3 张翠翠;宋代士人理想行为准则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4 朱利林;高中语文教师传统文化修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5 钱冬勤;春秋时期的齐鲁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6 程景牧;接受视域中的汉赋与《尚书》研究[D];北方民族大学;2014年
7 郗文华;张养浩为政思想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张君;唐代家庭养老的社会基础及制度保障[D];烟台大学;2014年
9 张馨月;七世纪以来广西地区瘴气分布变迁与社会应对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赖建军;民国时期广西自然灾害及慈善救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01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01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