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性生活消费研究
本文关键词:宋代女性生活消费研究
【摘要】:唐宋之际,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消费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特征。本文选取以往关注不多的宋代女性生活消费为研究对象,进而考察宋代女性在门户之外的生活空间中的经济问题。 宋朝结束了动荡的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重新启动,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社会中的消费环境也发生了变化,首要表现是女性经济力量大增。宋代女性不但有了一定的财产继承权,而且广泛的参与了社会中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就业,为女性自身的消费提供了一个基础。另外,宋代士大夫群体普遍认为女性消费是奢靡之风的始作俑者,对于女性是鼓励生产而贬抑其消费。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女性也是这商品大潮中的一员,由女性自身生活和发展而带来的消费是多种多样的,其消费内容包括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享受性消费以及公益性消费四个层次。通过对宋代女性这四个消费层次的考察,认识了宋代女性并不仅仅生活在局限于门户之内的狭小空间之中,而对于社会的商品经济领域是有广泛参与的。 由于女性的家庭地位决定了女性执行的是代理消费,因而女性在消费方面表现的阶级性更加明显。由于消费的阶级性,女性消费的时尚追逐开始萌生,进而衍生出女性的炫耀性消费。那么,在宋代社会中,对于女性这一系列消费行为而阐发的消费伦理并非是在崇俭抑奢之中一直发扬与继承的。另外,女性消费还对宋代某些商品生产及流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宋代 女性 消费 商品经济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4;F129;D442.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10-11
- 二、研究现状11-16
- 第一章 宋代女性的消费环境16-20
- 一、宋代女性经济力量的增长16-17
- 二、士大夫的消费伦理观17-20
- 第二章 宋代女性基本生存性消费20-28
- 一、宋代女性的服装消费20-25
- 二、宋代女性医疗消费25-28
- 第三章 宋代女性发展性及享受性消费28-49
- 一、宋代女性的冠巾饰品消费28-30
- 二、宋代女性首饰消费30-36
- 三、宋代女性化妆品消费36-40
- 四、宋代女性香药消费40-43
- 五、宋代女性出游消费43-49
- 第四章 宋代女性的公益性消费49-54
- 一、赈济贫民的消费49
- 二、助婚济丧的消费49-51
- 三、对孤儿、弃婴等的救助消费51-52
- 四、女性对于公益事业的捐助消费52-54
- 第五章 宋代女性消费特点54-63
- 一、宋代女性消费的时尚性特征凸显54-56
- 二、宋代女性消费炫耀性56-57
- 三、矛盾中的宋代女性消费伦理57-60
- 四、对于宋代某些商品生产技术及服务的拉动作用60-63
- 结语63-64
- 参考文献64-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成文;;一部具有集大成性质的唐宋词史——评邓乔彬先生《唐宋词艺术发展史》[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宋芸;;李清照——宋代女性觉醒的代表[J];名作欣赏;2011年23期
3 邹学慧;;宋词鸟意象中的隐逸情结[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7期
4 陈嘉楠;刘莹;李阳;;论审美意象“梅”在易安体词作中的情感表达[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商传;;明代文化的层间互动[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2 何燕侠;;日本的南宋女性财产继承权论争[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3 周少雄;;论徐霞客浙境旅游的文化个性[A];徐霞客在浙江[C];1998年
4 张炼红;;“海派京剧”与近代中国城市文化娱乐空间的建构[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李景国;;毛泽东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龚鹏程;;文学理论跨学科[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琼;沧海桑田 几度夕阳红[N];学习时报;2006年
2 陈汉辞;美食家眼里的北京食文化[N];今日信息报;2003年
3 许纪霖;从知识分子研究的视野看近代士绅[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徐鲁;朗吟飞过洞庭去[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祁俊;“新安画派是最好的切入点!”[N];黄山日报;2007年
6 沈志文 (美国);得便“闲作”宛如“光画”诗篇[N];中国摄影报;2007年
7 北京《新京报》榜评人 李杰;才子佳人隐私揭秘成出版新热点[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屈建军;以针代笔 以线为墨 画绣不分[N];中国档案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安也致;情感传承维系百年老店之梦[N];中国企业报;2006年
10 整理/本报记者 魏陈静;京味儿越和越出彩[N];北京科技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舒红霞;宋代女性文学审美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扬;宋代女性法律地位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D];四川大学;2006年
4 王朝阳;宋代士人经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斌;宋代的古琴文化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6 昌庆志;北宋馆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欢欢;宋代女性生活消费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韩冬冬;宋代女性婚姻家庭地位述论[D];安徽大学;2010年
3 魏肖肖;宋代女性爱国诗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范梦;宋代妻妾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朱伟杰;宋代女性词人词作传播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秦玉琴;宋代女性的佛教“空门生活”探微[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任平;老舍小说中的英国人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8 阚赤兵;宋代女词人词作研究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红青;论宋代女性乐人与词乐繁荣之关系[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10 范银芬;论曹禺30-40年代剧作的文化进阶[D];扬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02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02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