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陈寅

发布时间:2017-10-12 20:41

  本文关键词: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礼仪”章补论


  更多相关文章: 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礼仪”章 补论


【摘要】:西晋首次将五礼制度用于实践,奠定了东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礼仪制度的基本框架,具有原点意义。南北政权分立时期,东晋、宋、齐、梁、陈礼制一脉相承,继承晋礼较多;十六国及北魏前期礼制建设相对滞后,至北魏孝文帝之时,北朝礼制建设方趋于系统化,带有混融南北的特征。北齐礼制在北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北魏、北齐、隋三次大规模融合以西晋为源而分化于南北的华夏礼制,促成了西晋礼制始分化于南北,而终殊途同归于杨隋。魏晋南北朝官学兴废不定,较两汉衰微,重要性也随之下降,私学(包括家学、师学、自学)成为这一时期儒士学习礼学的主要途径。据魏晋南北朝正史《儒林传》所见儒士学习礼学途径统计,当时师学最多,其次为家学,其次为自学,其次为官学。就礼学而言,陈寅恪先生将家族之学视为当时主要学术传承途径和"学术之中心",这一判断与史实不符。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礼仪”章 补论
【基金】:教育部2012年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资助项目“先唐礼制与文学”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9
【正文快照】: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陈寅恪先生的史学代表作之一。全书着眼于探讨隋唐制度的渊源流变,共分为叙论、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附论等八章。其中礼仪章约占一半篇幅,构成全书主体,形成前详后略的体例。陈寅恪先生解释云:“此书微仿天竺佛教释经论之例,首章备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敏;;鲜卑习惯法与北魏法制的二元特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梁中效;;西部时代的盛衰与唐宋社会变迁[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赫飞;;试论赐复胡姓与六镇起义的关系及其意义[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04期

4 张建丽;;魏晋士女妇德与汉代儒家妇女观的对照及其成因[J];沧桑;2009年05期

5 朱声敏;;“外儒内法”之辩正[J];创新;2012年01期

6 张永奎;;喜聚异同 宁繁勿简——陈寅恪史料观渊源略论[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11期

7 孔毅;苏绰伦理法思想及其渊源初探[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韩树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谱牒档案[J];档案学通讯;2000年01期

9 王万盈;“关中本位政策”的嬗变与山东问题[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王蕊;;南朝御史中丞考论[J];东岳论丛;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现海;;明初甘肃的地缘政治与西北疆界的形成——由洪武五年冯胜弃地事件引发的思考[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杝磊;;隋及唐前期的“淮南”和“吴中”[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一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包秀艳;庾信文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彭飞;隋唐东北边塞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勋;唐代旅游地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谢志勇;逡巡于文与史之间:唐代传记文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邰三亲;唐代河东裴氏与文学[D];西北大学;2011年

9 王欣;中古文学场域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罗yN波;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韦冲;武川集团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秀立;唐代孝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方东明;唐代外戚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马艺源;隋代音乐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王玉国;唐代凉州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姚波;北魏统治方式与北魏政权解体过程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虎;李唐政治军事集团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蕾;鲜卑拓跋部政权的建立及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袁时萍;《颜氏家训》家庭伦理思想及现代启迪[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lN森;傅斯年与陈寅恪[J];中国文化;1995年02期

2 夏星;陈寅恪与佛学[J];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04期

3 马晓丽;略谈陈寅恪的友情[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4 慕陈唐;;陈寅恪的学人风骨[J];学习月刊;2006年03期

5 苗振亚;;陈寅恪为何一生背运[J];人民文摘;2007年12期

6 易中天;;劝君免谈陈寅恪[J];学习博览;2008年11期

7 孙郁;“遗民”陈寅恪[J];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04期

8 张求会;陈寅恪先生的一首诗[J];读书;1997年05期

9 桑兵;陈寅恪与清华研究院[J];历史研究;1998年04期

10 刘克敌;诵经说法与小说家言──试论陈寅恪关于佛教与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关系的研究[J];中国文学研究;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满仓;;魏晋南北朝“四礼”研究百年回顾与展望[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付开镜;;毒药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斗争和矛盾处理的关系(摘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3 张丽;;魏晋南北朝文史分野简论[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4 张敏;;魏晋南北朝门客阶层述论——以非卑微化门客为中心[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葭森健介;;近代日本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研究回顾——京都文化史学与六朝文化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杝德弟;;魏晋南北朝P橐刀灾性暗浼胛幕墓毕譡A];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六卷)[C];2007年

7 胡晓明;;略论东晋南北朝诸正史交叉重复记载问题[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崔运武;;对魏晋南北朝私学的再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王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市场体系和多样化的市场类型[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周兆望;;魏晋南北朝妇女对学术文化的贡献[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波;大家的怀念就是最好的纪念[N];深圳特区报;2010年

2 姚平方;陈寅恪教授的雁山乡居岁月[N];桂林日报;2005年

3 刘显曾 刘颂曾;“能代老师挨批斗是我的荣幸”[N];温州日报;2010年

4 徐葆耕;驱曹风潮中的陈寅恪[N];人民政协报;2003年

5 史轩;寻梦难忘前度事[N];新清华;2007年

6 高山杉;陈寅恪传记新史料评议[N];东方早报;2010年

7 记者 郑天虹;广州: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故居修复开放[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清华大学中文系 王鹏程;陈寅恪桂林时期的学术研究[N];光明日报;2009年

9 撰文 周武现;陈寅恪 史学泰斗震寰宇[N];九江日报;2007年

10 钱碧云;阅读的楷模[N];韶关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仁磊;魏晋南北朝家庭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史卉;魏晋南北朝杂传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建廷;魏晋南北朝碑刻up形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娟;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南人北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黄清敏;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亚利;魏晋南北朝灾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邵春驹;魏晋南北朝游集文化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8 吴大顺;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9 薛菁;魏晋南北朝刑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项念东;史文蜕嬗与真美会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羽;《冲突与整合—魏晋南北朝民族意识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2 何忠盛;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与文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盛举;魏晋南北朝墓志铭用韵初探[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范崇峰;魏晋南北朝佛教文献连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蔡定益;魏晋南北朝的慈善事业[D];南昌大学;2005年

6 瞿朝祯;魏晋南北朝画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庄筱玲;魏晋南北朝拟古诗初探[D];厦门大学;2001年

8 范增;魏晋南北朝赋学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9 邱健;魏晋南北朝游仙小说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10 杨双群;魏晋南北朝碑刻人名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20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20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b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