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两宋火葬述论

发布时间:2017-10-19 20:00

  本文关键词:两宋火葬述论


  更多相关文章: 宋朝 火葬 兴起 漏泽园


【摘要】: 有宋一代,火葬之风在一些地区蔚然兴起。当然,这里所说的火葬之风兴起是有其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从时间上看是相对于其他王朝而言,从空间上看,主要是在宋朝的一部分地区。 据考古发现史前时期就有焚尸现象的出现,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原始人类出于对火的崇拜;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一些边疆民族已将火葬视为一种葬俗,但在中原汉人中,焚尸是一种大恶之刑,对亲人尸体的焚化更是大逆不道之表现;从东汉至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火葬的使用群体扩大,在一些佛教僧侣中逐渐使用开来;五代十国时期,火葬的使用群体进一步扩大,并且由过去的特殊群体向民间延伸,对尸体的焚化这一时期在中原民族的一些地区逐渐成为一种习俗。 至宋朝,一些地区火葬之风大大超过前代,纵观两宋,此风气有愈演愈烈之势,首先是火葬的群体进一步扩大,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贫民百姓,均有使用火葬之法的记载;其次在地域上,也突破了过去的边疆地区,从北宋的河东地区至南宋时的两浙路、福建路、鄂州一带均是火葬兴起的中心;再次,在葬具和规制上出现了专业化的趋势,如用于盛装骨灰的陶罐和陶缸的出现;最后,出现了专门性的焚尸机构——“化人亭”。宋代火葬出现的这些时代特征足以说明火葬之俗在民间已有一定的生命力。 从时间上看,纵观两宋时期,火葬之风呈现愈演愈烈之势。这主要从统治者的政策和士大夫的态度变化可窥见一斑。北宋初期统治者往往大多对火葬之风厉行禁止,但由于种种原因却往往又不尽人意,故在王朝的中后期,特别是宋政权南移后,又由单纯的“禁”转向“禁”与“疏”的结合,如宋王朝创建漏泽园制度的一个重要初衷便有疏导火葬为土葬之意。 从空间上看,五代十国时期火葬在中原已经开始逐渐成为民间习俗,但并未形成一定的中心区域,而两宋时期已经形成若干中心区域,北宋时期主要以黄河流域的河东地区为中心并向周边辐射,呈现一个中心多点分布的布局;至南宋出现多个火葬兴起中心,除北方的河东一带,南方的两浙路、鄂州地区、闽粤一带及西部的四川地区,均是火葬兴起的中心区域。其分布特点大致呈环状分布,基本围绕南宋疆域的沿江、沿海一带分布。由此不难看出,两宋火葬变化的如下规律:1、伴随宋政权的南移,火葬兴起中心由北向南延伸;2、伴随着我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火葬兴起中心由北向南扩展。 两宋火葬为何兴起?主要有以下原因:1、宗教因素,其中针对宋代较有争议的宋代佛教与火葬兴起之关系作了较大篇幅分析;2、经济因素,主要论述土地开发与人口的矛盾;3、少数民族葬俗影响;4、文化因素;5、其他原因,重点从土葬与火葬的利弊等方面进行探讨。 两宋火葬之风蔚然兴起,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宋代的火葬开创元明清葬俗的新风气,自宋以后,火葬一直是继土葬这一主流葬俗后的又一重要丧葬方式。二是宋代火葬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朝的漏泽园这一助葬制度的建立,并为后来的元明清所继承和完善。此举主要说明宋代的火葬之兴虽然是某一历史时期民俗现象,但其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宋朝 火葬 兴起 漏泽园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绪论8-13
  • 第一章 火葬的起源与流变13-16
  • 第二章 火葬之风蔚然兴起16-20
  • 第三章 两宋火葬的时空变化20-26
  • 第一节 两宋火葬的时间变化20-22
  • 第二节 两宋火葬的空间变化22-26
  • 第四章 两宋火葬之风蔚然兴起之原因26-41
  • 第一节 宗教因素26-33
  • 第二节 经济因素33-36
  • 第三节 少数民族葬俗影响36-38
  • 第四节 文化因素38-39
  • 第五节 其他原因39-41
  • 第五章 两宋火葬的影响41-47
  • 第一节 葬风41-43
  • 第二节 助葬制度43-47
  • 结论47-49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云军;;评曹刚华博士《宋代佛教史籍研究》[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08期

2 ;宋代佛教政策论稿[J];佛学研究;2005年00期

3 赵正强;山东广饶出土宋代佛教石造像[J];考古与文物;2002年02期

4 韩毅;宋代佛教的转型及其学术史意义[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曹刚华;陈晓;;二十世纪宋代佛教史籍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02期

6 肖屏;;宋代佛教造像的世俗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7 严杰;;宋代佛教徒所谓欧阳修“敬明教服圆通”之说辨正[J];古典文献研究;2008年00期

8 程民生;论宋代佛教的地域差异[J];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01期

9 万田;;宋代五台山佛教[J];五台山研究;1988年02期

10 李全德;;2005年宋史研究综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韩毅;;《北宋传法院及其译经制度》出版[A];中国宋史研究会——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艳茹;;从《水浒传》看杭州佛教寺院[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胡发贵;佛儒关系的开拓性研究[N];光明日报;2008年

2 欣华;陕西甘泉发现唐宋佛教石窟[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郭鹏;建议加快汉中宗教资源开发步伐[N];汉中日报;2006年

4 宜仁;龙华寺与龙华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5 王立新;宋代儒佛关系研究的新成就[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祁建;万松老人塔:北京最后一座砖塔[N];中国商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米根孝;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特色[N];中国民族报;2001年

8 季寿山;青瓷莲瓣纹碗上的荷文化[N];中国文物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土屋太yP;北宋禅宗思想史及其渊源[D];四川大学;2007年

2 孙旭;宋代杭州寺院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冯国栋;《景德传灯录》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韩毅;宋代僧人与儒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政;两宋火葬述论[D];安徽大学;2010年

2 赵瑞娟;世俗化的宋代佛像雕刻[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林敏;宋代财政政策对福建路寺院经济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陈钟楠;契嵩思想与宋代佛教的儒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阳s,

本文编号:10630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0630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7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