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本文关键词:《史记》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更多相关文章: 司马迁 《史记》 政治观 民族观 文化观 民族凝聚力
【摘要】:司马迁把中华民族的历史都囊括在不朽的巨著《史记》之中。其"大一统"的政治观,周边民族与中原民族联结一体的民族观,和广采兼容的文化观紧密交织,相得益彰。《史记》是在古代国家实现空前统一和全国范围内各民族的融合达到空前规模的汉代著成的,其政治观、民族观和文化观正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史记》如此杰出的成就,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进一步奠定了深厚牢固的基础,在两千年漫长岁月中发挥其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巨大作用,其深远影响一直存在到今日。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
【分类号】:K204.2
【正文快照】: 在人类文明史上,最足以令全体中国人自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诸古老文明中唯一连续发展、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发达的历史意识,世世代代史家撰成的优秀历史著作,生动地记载了国家不断走向统一、各民族间的团结日益加强的进程。而司马迁在汉武帝时代撰成的不朽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学霞;;“白俗”文化溯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马俊峰;;文化哲学研究三题[J];江海学刊;2010年01期
3 陶东风;;阿伦特式的公共领域概念及其对文学研究的启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王成军;;轶事与宏大叙事的对立与统一——《史记》和《名人传》轶事观念之比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丁万武;王俊杰;;司马迁的战争观(一)[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杜永梅;;《史》《汉》之际史书编撰形式的发展[J];史学月刊;2010年01期
7 钟城;;“意图伦理”与鲁迅“左倾”之关系辨——兼及鲁迅政治观的特点[J];东岳论丛;2010年01期
8 赵继宁;;《史记》标点研究论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9 李静;;神话·民族·文明——《丽达与天鹅》的民族观和文明观[J];外语研究;2010年01期
10 梁建邦;;司马迁创作《史记》主旨的形成与升华[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楠;;关于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情况的调查与分析[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天津卷)[C];2010年
2 龚武;;“颍上”与“慎”的来龙去脉[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3 黄钊;罗萍;;从《管子》一书看齐法家的政治观与道德观[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4 王宗柱;;浅谈《伤寒杂病论》体现的“中和”文化观[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5 孙楠;;关于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情况的调查与分析[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二)[C];2009年
6 马红薇;;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民族政策常识》编辑思路及感想[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7 刘义峰;;吴汝纶与《尚书故》[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8 郭建新;;核心价值体系道德认同的依据和路径研究[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霍松林;;文雄四海仰龙门[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九年)[C];2009年
10 冯立;;《韩城史话》的异光乡情[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九年)[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童力;记忆、价值与史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颜回后人遍琼州[N];海南日报;2010年
3 记者 霍然;带领团员青年立足本职 建功喀什[N];喀什日报(汉);2010年
4 何星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本报记者 李博/采访整理;我的提案来自生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记者王新红;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N];新疆日报(汉);2010年
6 记者张迎春;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社会稳定[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0年
7 武昌区政协办公室 卢贤华 张经仁;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N];湖北日报;2010年
8 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陆学艺;古为今用,,加强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杨雅莲;“读史热”引发的观点交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诸葛瑞金;为增进民族团结提供舆论保障[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永;江南文化的诗性精神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以凤;孔安国学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仇海平;秦汉魏晋南北朝奏议文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淑娟;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5 胡海波;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余琳;夏商周三代审美风尚与礼仪构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段金生;南京国民政府的边政[D];云南大学;2010年
8 葛鑫;《史记》对四大名著的叙事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天圣;孔子民族观与宗教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汪亚光;新中国初期(1949-1965)民族法制建设[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广峰;抗战时期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悲壮美[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长江;清帝国的崩溃与“中华民族”称谓的起源与演绎[D];浙江大学;2010年
3 邹维一;《史记》《汉书》异文考述[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鹏;《史记》、《汉书》民族史料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陈经卫;《史记》“所”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王明强;司马迁、班固法制观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禹秀明;桐城派古文理论与《史记》[D];西南大学;2010年
8 薛瑾;《史记》与复古派盟主王世贞[D];西南大学;2010年
9 牟乃霞;苏辙《古史》及其经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陈姗姗;论罗斯金自然观和文化观的相互融合关系[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508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50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