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执手礼及其情感内涵
本文关键词:先秦两汉执手礼及其情感内涵
【摘要】:执手作为一种礼仪,最迟在先秦时期已经形成。不同的历史时期,执手的对象、范围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有很大变化。先秦时期执手礼的实行已经较为普遍,出现在师生、国卿与大夫、君臣、士兵、国人等关系中。秦汉时期的执手礼较之先秦具有史籍记载多、意向情感丰富、人物关系更加多样、场合环境更加扩大等特点。无论先秦还是两汉,执手礼有一个最根本的共同功能,即表达对他人的与正向价值有关的情感。在人们的观念中,手是美好神奇的,因而人们愿意把美好善良的情感通过执手的方式向对方表达。逾千年而不变的情感和观念,使得执手渐渐地积淀为一种礼俗,而一旦形成礼俗,就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从而不可逆转地传承下去。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12&ZD13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9
【正文快照】: 周一良先生很早就注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执手礼,并指出“‘执手’盖自先秦已然”①。先秦至两汉一千三百多年,有关执手的文献记载连绵不断。然而,不同的历史时期,执手的对象、范围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有很大变化。本文欲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先秦时期的执手礼执手有握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贤哲;;七言古诗起源与产生问题考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李建栋;;北齐时代的西域胡戎乐东渐及其对政治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曹小云;;早期汉译佛经与中古汉语词语溯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真大成;;异文选择与词义考释——以中古史书为中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何旺生;;士风与文风——读《任f 与南朝士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阚绪良;“的卢”成为凶马的原因[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8 阚绪良;;《后汉纪》校读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阚绪良;吕晓玲;;从“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10 段双喜;;江总生平与佛教关系考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宋国庆;;论北朝民歌创作的继承性——与汉代北方民歌之比较[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孙玉文;;以“恶”为例看词的语法分析必须以音义结合为基础[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蔡鸿生;;唐宋佛书中的昆仑奴[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徐晓卉;;宋代以前“博士”流变考释[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张文昌;;论唐宋礼典中的佛教与民俗因素及其影响[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7 普慧;;《文心雕龙》的审美范畴对外来佛教语词的吸收和借鉴[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8 杨贵环;;王昌龄《诗格》对曹植诗的批评[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9 佟德富;;神话宇宙时空观初探[A];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建设实践研究[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5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9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侯艳;汉译佛经之美术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天e
本文编号:1181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18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