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家国下的公子
本文关键词:春秋家国下的公子
【摘要】:西周的建立并未改变夏商以来的国家形态,而是以损益之道继承原有制度,以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相结合,统治天下万邦,于是构成天子、诸侯、大夫、士的权力等级体系。公子作为诸侯之子,以宗法制度确立政治身份,但是春秋时期宗法和分封制度都难以为继而新制度又未确立。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公子的命运也随着各种政治势力的升降而沉浮。本文试以春秋国家形态为背景,以宗法和分封制度为线索,分析影响春秋公子命运的诸多因素。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叙述西周的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的简单内容。西周建立后的国家形态和政治惯性是分封制度和分封制度实施必不可少条件。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春秋公子的范围、嫡庶身份的确立及由此而产生的在家、国方面的待遇差别和政治分化。春秋公子嫡庶有别,因此在命名、教育、居住、服饰、政治上的待遇也泾渭分明。但是春秋之际,春秋公子的政治分化因人而异,体现了春秋宗法和分封制度的崩溃。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影响春秋公子命运的因素。春秋之际,宗法和分封制度瓦解,春秋公子已不能按照嫡长子继承、余子分封制度取得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而是通过权力斗争来取得自己的前途,因此个人的素质在决定命运上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宗法因素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还在发生作用。笔者认为影响春秋公子命运的因素如下:宗法观念的强弱、国内执政的态度、公子自身的素质、公子配从人员、诸侯的援助。 第四部分简单叙述了春秋之际公子的历史作用。他们凭借自己的宗法地位而处于政治上的有利地位,从而在塑造政治格局、促进民族交流和地域的局部统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了历史方法和比较法。首先,叙述西周立国后实行的宗法和分封制度,这是春秋公子这一群体产生的前提条件。其次,讲述在宗法制度下春秋公子嫡庶身份的确立及由此而来的在家国中的地位差别。再次,分析影响春秋公子命运分化的各种因素。最后,阐述春秋公子的历史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2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明;周代继承制的再辨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徐喜辰;论周代的世卿巨室及其再封制度[J];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05期
3 曹锦炎;关于《宜侯矢簋》铭文的几点看法[J];东南文化;1990年05期
4 余天炽;重提“世卿世禄制”[J];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
5 张彦修;论西周春秋的婚姻礼仪及其社会功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6 罗运环;楚国的太子制度研究[J];江汉论坛;2000年07期
7 李海勇;略论春秋诸侯国间的纳赂受赂现象[J];江汉论坛;2002年03期
8 杨英杰;;周代宗法制度辨说[J];辽宁师院学报;1982年06期
9 王晖;西周蛮夷“要服”新证——兼论“要服”与“荒服”、“侯服”之别[J];民族研究;2003年01期
10 杨善群;西周宜国史考究[J];史林;198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延峰;秦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文毅;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兴平;论春秋时期上层社会的婚姻[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谢曼;春秋时期出奔现象述论[D];吉林大学;2006年
4 郭艳娜;周代婚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龙;春秋公子考论[D];吉林大学;2007年
6 赵晓龙;先秦世禄制向俸禄制的历史转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燕;先秦时期“出奔”现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40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240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