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元代“身份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1 13:21

  本文关键词:元代“身份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元代 “四等人” “身份法”


【摘要】:元代把具有不同民族身份者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群体,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具有不同民族身份者规定差别待遇,学界称之为“四等人”制度,很多从事相关历史研究或教学工作的人也持相同观点。蒙思明先生亦以秩等级差的眼光看待元代的这一法定之制,并在其著述中集中探讨了这一制度的内容和形成原因,认为所谓的“四等人”制度是蒙古统治阶级用以制造民族矛盾以实现各民族之间相互牵制的手段。就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研究的是“四等人”制的内容及其形成原因,几乎没有人对该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梳理,也鲜有文章或著作公正客观地看待该制度的社会影响。 诚如萧启庆教授所言,元代的这一制度显然是“一种身份制度’因此,本文采用“身份法”这一较为中性平和的表述方式取代“四等人”制度的提法,在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更关注元代这一法定之制的动态变迁过程及其社会实效,探寻对元代“身份法”更加立体和完整的认识。 本文将元代“身份法”的发展粗略划为三个阶段:世祖定制,参用共治时期;多帝更迭,蒙色特权上升期;顺帝后期,重新起用汉南时期。在“身份法”的形成原因上,蒙思明先生提出“既得利益”说。本文在认同“既得利益”说的前提下,从其他层面和角度探究这一制度形成的原因,指出元代“身份法”的形成是以下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游牧民族先占习俗的影响,蒙古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相互需要,儒家正统思想对蒙元统治者的影响,“因俗而治”的现实需要与维护蒙古族特权之间的调和。同时本文认为,“身份法”是统治者借以压制民族矛盾的手段,而不是制造民族矛盾的手段,但元代对“身份法’的践行在客观上给元代传统职官制度造成严重破坏,导致矛盾激化的恶性结果,产生了与主观愿望相反的效果,成为推动元朝速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身份法”本身而言,其对四个群体规定有等差的区别待遇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但以往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能综观元代政治的整体格局,导致得出元代人分四等的结论。最后,“身份法”是元代统治者采取的一种粗疏而不加文饰的治策,但其中规定的差等待遇具有阶段性特点,并非贯穿元代始终,也不代表全体蒙古民族,更不是蒙色各族对汉南人士与生俱来的贱视。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整理搜集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9;K2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桂栖鹏,,尚衍斌;元代色目人进士考[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2 张耘;燕燕燕;颜道彩;;李元、塔剌海父子墓志考[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修晓波;;元代监察制度的几个特点(上)[J];中国监察;2006年16期

4 菅志翔;;民族历史构建与现实社会因素(续)[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5 全春花;;元朝“四等人制”概论[J];世纪桥;2008年12期

6 吴心;;伊斯兰教在中国(二)[J];黄埔;2010年02期

7 王宏治;李建渝;;《顺治律》补述[J];法律史学研究;2004年00期

8 阎青义;;元代五刑体制及特点[J];现代法学;1987年04期

9 陈启生;礼店文州元帅府考述[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10 马少青;;积石山下的保安族[J];党的建设;199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朴延华;;元朝对高丽控制与干涉——达鲁花赤和札鲁忽赤[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2 卪USav;;元代蒙古色目人的汉化与士人化[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3 杜立晖;;民国《冀县志》所载元上万户府达鲁花赤那海公神道碑小考[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4 程尼娜;;元代朝鲜半岛征东行省研究[A];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C];2005年

5 张金铣;;蒙古统治中原体制初探[A];蒙古史研究(第五辑)[C];1997年

6 萧启庆;;元朝泰定元年与四年进士辑录[A];蒙古史研究(第六辑)[C];2000年

7 马明达;;元代出使安南考[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8 陈得芝;;蒙古哈答斤部撒勒只兀惕部史地札记[A];蒙古史研究(第六辑)[C];2000年

9 韩志远;;元代的漳州[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10 薛龙和;;元代诗人萨都剌及其镇江情结钩沉[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晶邋通讯员 都基民;牟平“都”氏寻根之旅[N];烟台日报;2008年

2 宋亚平;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管理体制[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吴晓菁 杨继祥 实习生 钟荣;翔安:千年人文积淀 世纪人居魅力[N];厦门日报;2007年

4 周玉茹;基督教在元朝的传播[N];中国民族报;2004年

5 记者 聂世超邋通讯员 李朝锋 王自行;发现元代古碑 史证“二苏”葬郏[N];河南日报;2007年

6 王来和;以印会友话家潭[N];山西日报;2004年

7 奚寿鼎(白族);从古碑碣看蒙古族在大理的踪迹[N];云南日报;2001年

8 武仲仁;从历史云烟中隐去的名城——集宁路古城[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9 本报记者 木容;元帝国设省广西[N];南宁日报;2008年

10 记者 张亚武 通讯员 董社子 王宇红;新安县发现元代王祥碑[N];洛阳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宫海峰;元代制度中的若干蒙古文化因素考察[D];南京大学;2010年

2 张延昭;下沉与渗透: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平平;元代“身份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张庆;从元代山东地区任职的蒙古官员及其后裔看历史上的民族融合[D];鲁东大学;2012年

3 于传宝;元朝四等人制政策对区域农牧业发展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樊慧洁;元朝民族畛域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于洁;元代荫叙研究三题[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张丹丹;蒙元早期蒙古化汉人近臣群体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马朵朵;元代信贷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连建丽;元末明初中朝关系的变化与封贡关系的重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袁忠岩;李t溲芯縖D];兰州大学;2010年

10 乌日尼乐;关于蒙元时期蒙古语动词“keme-”的蒙式汉译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412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2412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d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