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清代丁忧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3 03:09

  本文关键词:清代丁忧制度研究 出处:《西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官吏 丁忧 制度沿革 内容及评价


【摘要】:据《尔雅·释诂》:“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据《尚书·说命上》:“忧,居丧也。”所以,古代的“丁忧”为遭逢居丧的意思。而狭义的“丁忧”实际上就是指古代官员的父母(包括嫡亲父母与继父母)、祖父母丧亡后,官员必须离职回籍、服丧守制的一种制度。本文以丁忧制度为切入点,以清代官员丁忧为中心,旨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清代相关档案史料,厘清清代丁忧制度的内容并对其做一简要评价。 拙文由四个部分构成,其大致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为绪论,它由论题意义、学术史回顾、文章框架及重难点、基本研究方法等构成,其主要目的在于回溯丁忧制度既往研究,寻求本文逻辑起点的前提下,明确研究价值、交代文章大致框架结构、研究方法等,对文章作一整体把握。 第二部分是清代丁忧制度的历史变迁。研究表明,该制度并非自清代始,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周代就已萌芽。清代丁忧制度在继承前朝基础上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顺治时期,制度草创;康雍乾三朝,丁忧制度正式建立并逐步完善;嘉道时期,制度进一步完备,并有所变异;《大清新刑律》“丧服总图”的废除,标志着有清一代的丁忧制度的彻底终结。 第三部分为清代丁忧制度的内容,是本文重点。文章依据《钦定大清会典》、《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和《清实录》等所载相关史料,分别就丧服守制范围、法定执行程序、丁忧时间、丁忧服饰、处置规定及作为丁忧制度特殊现象即夺情等内容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论述。执行程序则包括丁忧申报、核准、复出三个内在逻辑过程;夺情则涉及原因、方式。 第四部分是对清代丁忧制度的评价。它由积极意义与局限性两部分构成,本文从丁忧制度有利于维护政治统治、制度的系统性和完备性、丁忧制度所具备的社会教育功能等方面来阐述其积极意义;接着从影响官员个人政治生命、增加行政成本、加剧满汉畛域、君权对制度的直接干扰等方面来说明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国华;;从“哀毁”到“匿丧”——论古代官员对丁忧态度的变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年01期

2 王卫平;清代江南地区社会问题研究:以停棺不葬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3 马新;论孝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异化[J];孔子研究;2004年04期

4 史美珩;史嵩之起复问题探[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4期

5 陈戍国;《大清律》与清朝礼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罗小红;;再论唐代夺情起复制度[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礼俗汉化之考察[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1年04期

8 赵克生;;略论明代文官的夺情起复[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9 祝建平;北宋官僚丁忧持服制度初探[J];学术月刊;1997年03期

10 樊忠涛;;张居正夺情始末研究[J];宜宾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维睿;略论明代官员丁忧制度[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 唐犀;元代丁忧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3 冯海彬;八旗丁忧制度概论[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221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3221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2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