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从中原到中国:中国文化的农耕本性

发布时间:2018-01-08 23:23

  本文关键词:从中原到中国:中国文化的农耕本性 出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原中心论 农耕文明 中国文化


【摘要】:中国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本性最根本地决定着中国文化的属性。就中国传统农业与文化的关系看,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天人合一"根本地体现为农耕生产方式对土地或自然的高度依附性,而中国文化的人本精神、伦理取向和对自然时空审美价值的发现,均直接来自农耕文明的孕育。在中国历史上,农业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协同关系,劝农传统、移民政策和屯田制度等,是中国文化确立其影响力并外向扩张的最重要手段。
[Abstract]:China culture is a product of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land nature fundamentally determines the nature Chinese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China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so-called "harmony" embodies the local root farming on land or natural height dependence, and Chinese the culture of the spirit of ethics and aesthetic value of natural space, directly from the farming civilization birth. In Chines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cultural China agriculture have cooperative relations, agricultural tradition, immigration policies and the DA system,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China culture to establish its influence and the expans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美学与农耕文明》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S-09;K207
【正文快照】: 中国文化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土地的本性最根本地决定着中国文化的属性。从历史看,这种文明起于新石器时期。关于它在中国上古时期的发展状况,可套用苏秉琦先生的“满天星斗”论,[1](P101)做出多元的描述。但同样无可置疑的是,这种多元最终被归并为一体,即奠定了后世中国经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翔里;;神秘的中国西羌丝绸之路[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张泽鸿;;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杨东晨;一部古为今用的高水平区域经济史著作——评王鑫义主编《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5 罗筠筠;;写实 传神 妙悟——宗白华先生治学三境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李春娟;;形上审美与价值同构——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本体论解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葛永波;;宗白华美学的文化理想及其哲学基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赵学存;;宗白华关于中西美感发生论的比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宋金亮;;从《世说新语》中再说德行与个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祈楠;;翻译目的论指导下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美的翻译[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余子龙;;编辑的文化寻根[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3 武家政;;鄂尔多斯草原文化的特征及作用[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道尔吉;;试论早期鄂尔多斯的文化区位特征[A];中国·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潘照东;;红山文化之乡、辽·金·北元古都文化之乡、昭乌达草原文化之乡——论赤峰在内蒙古草原文化中的区域特色与地位[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6 何元文;;竖沙煮盐历史地理考[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7 凌德祥;;东西方火的文明比较研究[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8 萧湛;;论宗白华美学的伦理学内涵[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春时;;中西主体间性美学的互补:审美同情说与审美理解说[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希都日古;;《蒙古秘史》和17世纪蒙古编年史的渊源初探[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2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铁华;主人的居处:“看”视域的古典园林文化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永斌;中国汉族北方母系起源的遗传学初探[D];吉林大学;2011年

8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江冬梅;生命·艺术·直觉[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f替,

本文编号:1399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399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5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