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两个国家,两种文化——浦爱德的中国理解

发布时间:2018-03-17 02:22

  本文选题:浦爱德 切入点:传教 出处:《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老舍《四世同堂》英译者浦爱德(Ida Pruitt)作为美国传教士的女儿出生于中国山东。她在成长的过程中吸收并学习了以父母为代表的美国现代文化和基督教世界观,以及中国农民所体现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她父亲为布道努力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甚至还接受了中国服装和发型等异文化的身体性。母亲为同一目的却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想要带进美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来,呈现类似"中国冲击"一般的异文化理解。童年时代的浦爱德从父母双方接受了不同方式的异文化理解,同时她要克服根据"他者"认识的异文化理解,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方式。
[Abstract]:Lao She Ida Pruitt, the daughter of an American missionary, was born in Shandong, China. As she grew up, she absorbed and learned the modern American culture and Christian worldview represented by her parents. And the values and customs that Chinese farmers embody. Her father worked hard to learn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for the sermon, and even accepted the physical nature of different cultures such as Chinese clothes and hairstyles. Her mother used different ways for the same purpose. Trying to bring American lifestyles and values into the United States to present a "China shock" like the general foreign cultural understanding. Childhood Pu Eide from both parents to receive different ways of different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t the same time, she wants to overcome the different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ccording to the other, and create her own unique way of understanding.
【作者单位】: 日本大学文理学部;
【分类号】:K207.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黎燕;;反乌托邦视野中的《猫城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2 刘勇;“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徐德明;;中国白话小说中诗词赋赞的蜕变和语言转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张桂兴;试论20世纪老舍资料研究的成就[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5 陈军;;论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6 袁向东;;文学杂志的美术编辑思想——以《人民文学》为例[J];编辑之友;2009年10期

7 李瑞芬;;现代文学烛照下的家文化的承传与异变[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陈长红,魏宏;透过“莫谈国事”再读《茶馆》[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9 段从学;;“文协北碚分会说”考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杉本达夫;;关于抗战时期在大后方的作家生活保障运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山口 守;;浦爱德与义和团事件——两个国家,两个文化[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光明;老舍之死与口述历史[D];河南大学;2005年

2 梅启波;作为他者的欧洲[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强;货殖名物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4 王兴亮;爱国之道,始自一乡[D];复旦大学;2007年

5 于昊燕;蜕与飞翔[D];河南大学;2008年

6 张高杰;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王俊虎;梦想在泥泞中放飞:自由·自觉·自卑·自毁[D];兰州大学;2008年

8 黎保荣;暴力与启蒙[D];暨南大学;2009年

9 尹莹;小说中的重庆[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朱一凡;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1905-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艳;论老舍的悲剧意识及其小说的悲剧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卉;论老舍“文协”时期的创作活动[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3 穆莹;幽默:生命的支点—鲁迅、老舍、林语堂的幽默观和幽默艺术[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4 徐爱红;老舍的文学创作与基督教[D];青岛大学;2005年

5 刘燕;“写作场 与老舍创作之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6 刘长华;“甲寅派”文学价值观的历史考察和当下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冬媛;抗战时期老舍的文学观及但丁之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丹;市民精神录[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佳;鲁迅、老舍、钱钟书小说幽默讽刺艺术三环比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0 戴定华;现代文学中的家族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今;;正红旗下:怀念老舍[J];中华儿女;2011年15期

2 周宝东;;大舍大得舒庆春[J];名作欣赏;2011年22期

3 王冠;王建新;;文盲母亲培养出作家儿子[J];课外生活;2010年10期

4 凌沧洲;;飞到猫人国照照哈哈镜——重读老舍《猫城记》[J];杂文选刊(职场版);2008年01期

5 王羽;;太太进城——漫谈老舍与《离婚》中的“李太太”[J];名作欣赏;2011年22期

6 周佩瑶;;从老舍的1950年看老舍之死[J];名作欣赏;2011年22期

7 舒乙;;宫门口走出的女画家[J];北京观察;2011年07期

8 李方亮;;老舍怎样申请加薪[J];黄河.黄土.黄种人;2011年07期

9 姜荣刚;;义和团事件与晚清神怪小说创作的衰落——兼及因果报应叙事模式的消解[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10 哈迎飞;;“不传”的奥秘与多元开放的阐释空间——《断魂枪》赏析[J];名作欣赏;2011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山口 守;;浦爱德与义和团事件——两个国家,两个文化[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2 黄淑娉;;从异文化到本文化—我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回忆[A];庆贺黄淑娉教授从教50周年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何满仓;;“逐日”的旅程——老舍解放后创作心态透视[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晏可佳;;马礼逊传教事业的回顾与评价[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罗伟虹;;晚清基督教教案发生的原因分析[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顾卫民;;意大利与梵蒂冈访问记[A];近代中国(第六辑)[C];1996年

7 吴凤玲;;旅游业中象征资源的使用[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吴文英;蔡祖南;;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引智干部的必备素质[A];北京高校引进国外智力工作文集(第一辑)[C];2004年

9 杨佳智;;郭实腊其人及其在早期对华传教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影响[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林夕;;早期来华传教士活动特点及其影响——以马礼逊和东印度公司的关系及其参与英国对华外交政治为例[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王先明 李尹蒂;关于义和团文本中文化认同的历史演变[N];团结报;2010年

2 闻祺;老舍:“京派”文学的代表[N];中国邮政报;2002年

3 高明勇;爱好广泛的文学家 老舍[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杨泽文;不能忘记老舍[N];深圳商报;2001年

5 ;老舍就是骆驼[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6 傅光明;老舍的剧作[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7 李军 肖建军;老舍和《无名高地有了名》[N];人民公安报;2000年

8 解玺璋;不像老舍也挺好[N];北京日报;2002年

9 苍穹;再读《百年老舍》[N];中华新闻报;2002年

10 傅光明;老舍的剧作[N];中国邮政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赵殿红;清初耶稣会士在江南的传教活动[D];暨南大学;2006年

3 周岩厦;早期新教传教士以教育、知识传播与医务活动促进传教事业述论[D];浙江大学;2006年

4 吴宁;美南浸信会在华南传教活动研究(1836—1912)[D];暨南大学;2007年

5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6 金东朝;中国云南大理白族传统宗教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7 林立强;美国传教士卢公明与晚清福建社会[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魏巍;少数民族视野下的沈从文与老舍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照;清末民初循道公会在华南地区的发展[D];暨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彩歌;[D];郑州大学;2002年

2 戴永课;老舍小说的平民意识[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虎;论老舍的演讲活动和演讲辞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艳娥;论老舍及其小说的悲剧意识[D];西北大学;2008年

5 徐爱红;老舍的文学创作与基督教[D];青岛大学;2005年

6 李冬媛;抗战时期老舍的文学观及但丁之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奕;重读《茶馆》[D];厦门大学;2006年

8 陈为艳;老舍话剧的小说化结构[D];山东大学;2007年

9 任蓓蓓;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比研究《骆驼祥子》两英译本[D];西北大学;2009年

10 谭文鑫;沈从文与老舍民族意识之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22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622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7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