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对“烛龙神话即极光现象”说的质疑

发布时间:2018-04-02 01:23

  本文选题:烛龙(烛阴) 切入点:北极 出处:《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摘要】:近年有论者提出“烛龙神话”是我国远古先民对北极极光现象的“描述和解释” ,但此说不能成立 :它不但把古籍中的“北极”和《吕氏春秋》的“当枢之下”错误地理解为现代地理学的北极 ,而且无论从人文历史、地理环境和极光现象的特点进行分析 ,“烛龙”神话都不可能是对北极极光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some commentators have suggested that "Candle Dragon Myth" is the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Arctic aurora by our ancient ancestors. But this theory does not hold true: it not only misunderstands the "Arctic" in ancient books and the "under the pivot" of "Lu's Spring and Autumn" as the Arctic of modern geography, but als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history. By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aurora phenomena, the myth of "candle dragon" can not be the observation and description of the aurora phenomenon in the Arctic.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宝锋;;《礼记》伦理境域的参数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纪永贵;;槐树的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金海峰;关于萨满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朱锋刚;;巫筮与理性——从天人关系的衍化看荀子礼学的根源[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陈才训;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尾的审美透视[J];重庆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6 王岚;从“策书”、“笔削”看先秦两汉的档案思想——我国古代档案称谓探源[J];档案学研究;2000年01期

7 孙刚,许青,金昆,王振堂,郎宇;野象在中国的历史性消退及与人口压力关系的初步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8 张益帅;;椒芳春秋[J];东方博物;2008年04期

9 郭万青;;甘肃藏敦煌写本残卷《国语·周语下》校记[J];敦煌研究;2009年03期

10 李立新;“用”与“饰”的分离与统一——先秦与古希腊装饰思想的比较[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袁玉立;;中庸与实事求是——兼及儒学与实学的关系[A];“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罗建平;;道与到位——儒道核心观念的体用关联及其政治哲学的创造性转化[A];全球化时代中国价值与美德的复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2 何宏波;先秦玉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3 纪永贵;中国口头文化遗产——董永遇仙传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先秦《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5 陈长书;《国语》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白才儒;汉魏晋南北朝道教生态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张文安;周秦两汉神仙信仰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8 陈京伟;程伊川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李涛;俯仰天地与中国艺术精神[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罗章;土家山歌:经验的生长与互动[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翠玲;女娲城祭祀歌舞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2 林松波;试论孔子的“大一统”思想[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青;礼乐文化嬗变中的鲁国祭祀[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喜珍;校本课程《论语》研究开发的思考和设计[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广东;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和谐组织建设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6 闫红艳;西王母神话的流变及其民俗文化的形态[D];延边大学;2006年

7 吕观盛;周初殷遗民管理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芳;先秦食举乐考探[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9 王洪杰;论太极拳文化与和谐社会[D];河南大学;2007年

10 成佳妮;春秋晋国历史文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乃权;;SAW对极光电子的非线性steepening加速[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王忷权;;极光加速区[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2002——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洪明华;胡红桥;刘瑞源;汤克云;;亚暴期间高纬夜侧极光弧与IMF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刘黎刚;杨惠根;艾勇;黄德宏;邹澎;;中山站黄昏侧极光的观测特征[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胡泽骏;杨惠根;艾勇;胡红桥;黄德宏;綦欣;;极光亮斑事件的地面观测[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陈卓天;杨惠根;刘瑞源;胡红桥;黄德宏;;中国北极站极光全天空CCD成像观测系统[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7 王英鉴;王咏梅;管凤君;;紫外气辉和极光空间探测进展[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陈卓天;张北辰;胡泽骏;黄德宏;胡红桥;;极隙区纬度沉降电子能谱特征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付利平;王咏梅;吕建工;杜国军;王英鉴;;空基极光探测[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10 杨惠根;刘瑞源;刘顺林;胡红桥;张北辰;UAP团队;;极隙区电离层踪迹研究与空间天气监测[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空间天气科技成果向业务应用的转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崔慕丽;罗技极光云貂MX500鼠标[N];计算机世界;2002年

2 王征;“极光”闪耀特丽珑[N];计算机世界;2002年

3 田坤;灵活、准确、舒适[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4 崔 谦;FTEK"蓝色极光16×DVD光驱测试[N];计算机世界;2003年

5 刘雨;极光特丽珑以“亮”抢眼[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6 刘晖;“极光”在屏幕上闪烁[N];计算机世界;2002年

7 本报记者 郭见洌;“活”与“亮”[N];计算机世界;2002年

8 吴萍;极光特丽珑套装炫目亮相[N];计算机世界;2002年

9 um;惊艳!极光特丽珑![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10 记者 李斌;我国北极首建科考站,只为追“光”?[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胡泽骏;极光亮斑的可见光观测特征[D];武汉大学;2004年

2 卢小清;远紫外宽带极光成像仪原理样机图像采集和传输系统的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7年

3 汪小龙;全天空极光图像管理与分析平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丽宇;计算机辅助设计极光激酶抑制剂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5 薛长花;基于半监督学习的静态极光图像分类[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简拥军;基于视皮层特征的极光图像检索[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博;表面修饰纳米TiO_2和SrTiO_3光催化剂的贮氢合金电极的光电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981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6981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9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