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经》《大荒经》地域及年代考——兼论先王“封禅”之真相
本文选题:《山海经》 切入点:大汶口文化 出处:《民族艺术》2003年02期
【摘要】:《海外经》和《大荒经》两书是述图之文,其所据古图并非所谓地图,而是上古历法图,据此可以推断两书产生的年代和地域。1《大荒经》记载了以东、西方七对山峰为参照观测太阳运行以确定季节的历法制度,这表明,《大荒经》所描述的地域不会超过视力所及的范围。2根据对《大荒经》、《海外经》的天文年代学考察,推断出其反映的历法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产生的地域则是北纬36—37度地区,适合这一条件的考古文化只有山东大汶口文化,而这一结果与对《大荒经》、《海外经》的文献学和考古学考察所得出的结果不谋而合。3由此可以断定《大荒经》和《海外经》所反映的上古历法制度是以泰山为中心的古东夷文化的产物,而古人艳称的封禅泰山最初实际上就是在泰山上进行天文观测活动。
[Abstract]:The two books, the overseas Classic and the Great Heroes, are the texts of the drawings, which are based not on the so-called maps, but on the ancient calendars. Accordingly,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time and region in which the two books came into being recorded the east.Seven pairs of peaks in the West are the calendar system for observing the movement of the sun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seasons. This shows that the region described in the Great Heroes does not exceed the range of visual acuity .2 according to the astronomical chronology of the Great Horizon and the overseas scriptures,It is inferred that the calendar system reflected by it can be traced back to 2500 BC, and the region of origin is 36-37 degrees north latitude. The only archaeological culture suitable for this condition is the Dawenkou culture of Shandong.This result coincides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documentary and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the Great Heroes, the overseas Classic. 3. 3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ancient calendar system reflected in the Great Heroes and the overseas Classics is in the middle of Mount Tai.The product of the ancient Dongyi culture of the heart,The ancients, known as Mount Feng Chan Taishan, was actually carrying out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 activities on Mount Tai.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厚宣;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J];复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6年01期
2 胡远鹏;《山海经》:揭开中国及世界文化之谜[J];淮阴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3 刘宗迪;华夏名义考[J];民族研究;2000年05期
4 陈平;从“丁公陶文”谈古东夷族的西迁[J];中国史研究;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道升;试析汉字婚俗现象[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孙海洲,孙玮;从地下考古看华夏文明的起源[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3 刘洋;;从甲骨文看商代的田间管理[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6期
4 程瑶;胡灿明;;释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5 卢欣;;《山海经》中的夸父形象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赵征;;甲骨文中的会意字所展示的社会状况[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7 黄丹华;;“黄”字源流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8 胡伟;曹小林;;从若干以虎形象构形的汉字看先民的虎崇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9 许海棠;;“妻子”称谓考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10 王丽;;莆仙话“遘”字句及其在周边闽语中的使用[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纪广;;中国古代舞蹈教育述略[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陆离;;大虫皮考——兼论吐蕃、南诏虎崇拜及其影响[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3 田胜男;;《文源》之连延象形字疏证[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胡远鹏;;纵观海内外《山海经》研究五十年[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iJ天宇;;郑司农注《周礼》所用“读为”术语考辨——兼评段玉裁对“读为”术语的界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6 张士尊;;“辽水”原为“潦水”考[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7 赵容俊;;甲骨卜辞所见之巫者的建筑巫术活动[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下[C];2010年
8 张能;高福聚;;古汉字中的建筑遗迹[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唐元;;章句学与两汉儒学风向[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10 严健民;;论中医理论的魂[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傅海燕;《黄帝内经》首见医学词汇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6 李立新;甲骨文中所见祭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8 赵贞;唐五代星占与帝王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纪永贵;中国口头文化遗产——董永遇仙传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胜男;基数词的非数目义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2 董煜宇;朱熹科学思想管窥[D];郑州大学;2001年
3 杭春晓;商周青铜器之饕餮纹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2年
4 梁刚;先秦“德”观念演变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俊英;《说文解字》省形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怀源;《段注》“废、行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马元丽;《说文字原》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唐莉;战国文字义符系统特点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秋霞;徐锴论《说文》形声字亦声字为会意字及形声字为亦声字考辨[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章秀霞;《甲骨文合集补编·释文》校订[D];郑州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厚宇,谷玲;战国羽旌考[J];东南文化;1998年01期
2 刘宗迪;鼓之舞之以尽神——论神和神话的起源[J];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04期
3 刘宗迪;百兽率舞──论原始舞蹈的文化效应[J];文艺研究;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宗迪;《海外经》《大荒经》地域及年代考——兼论先王“封禅”之真相[J];民族艺术;2003年02期
2 黄伯宁;《山海经》考──论人类文明史的隔断带[J];化石;1996年02期
3 胡远鹏,竹野忠生;论《山海经》的非神话性[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4 苏茂德!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4街坊57门4号;论《山海经》的历史背景[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5 徐显之;《山海经》原貌及本质探讨[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6 胡远鹏;奇书《山海经》的真面目[J];文史杂志;1999年01期
7 张步天;中华源头文化宝库《山海经》及其研究展望[J];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8 陈桥驿;《山海经解》序[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01期
9 陈建宪;一座原生态神话的宝库──《山海经》导读[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10 王红旗;对《山海经》的新认识[J];文史杂志;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一民;;《山海经》地学寻踪杂俎[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2 梁志忠;;《山海经》——早期民族学资料的宝库[A];民族学研究第二辑[C];1981年
3 张维波;;《山海经》砭石地理考证[A];第二届全国砭石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连山;;从“小说家言”到“神话之渊府”——中国现代神话学对《山海经》经典地位的塑造[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杨昌文;;苗族医药再议[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6 ;《水经注》河水(节选二)[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7 常金仓;;《穆天子传》的时代和文献性质[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何元文;;竖沙煮盐历史地理考[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9 刘德谦;;中国游记的记述类型与《徐霞客游记》的里程碑意义[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10 周计武;;作为美学范畴的怪诞[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崇根 提供;台湾世居少数民族来源于东夷[N];中国民族报;2010年
2 王瑞霞;东夷人的鸟图腾崇拜及影响[N];中国文物报;2010年
3 记者 隗瑞艳;《山海经》将拍系列电影[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陈连山(北大中文系教授);《山海经》的文化踪迹[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5 周远喜;面对学生的“发难”[N];中国教师报;2003年
6 青州市博物馆;青州——海岱文化的见证[N];中国文化报;2009年
7 董国超;当《山海经》和孩子们相遇[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通讯员 孙钢玉 YMG记者 凌云鹏;“]N夷”“e取本烤乖谀睦铮縖N];烟台日报;2010年
9 阮希波;炎黄发祥地在云南[N];云南经济日报;2003年
10 叶舒宪;《山海经》与神话地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雯鹤;《山海经》专名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陈佳冀;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D];上海大学;2011年
3 方芳;台湾海峡两岸射日神话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刚;唐前蓬莱神话流变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汪楠;20世纪上半叶中国神话学史[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汤洪;屈辞外来地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9 贾海建;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滕正中;《山海经》中的农业民俗[D];云南大学;2010年
2 林一平;《山海经》时空观念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路瑞娟;《山海经》中的“蛇”现象初探[D];重庆大学;2010年
4 王晶;从“蛇巫形象”探源《山海经》的原属文化系统[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非;《山海经》神话分类及其文化意蕴探析[D];延边大学;2011年
6 敬婉茜;《山海经》与原始宗教信仰初探[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陈;《山海经》神话叙事探研[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何莉莉;武则天与登封[D];山西大学;2008年
9 吴豫娟;中国古代小说史视野下的《山海经》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王汇;试论先秦两汉时期的泰山封禅活动[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04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704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