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尼苏达大学对中国学研究的贡献
本文选题:明尼苏达大学 切入点:中国学研究 出处:《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Abstract]:......
【分类号】:K20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佳辰;;从费正清与拉铁摩尔看美国“中国学”的确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曹景文;;中国学研究在英国[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2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3 李今山;;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研究[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4 H·P·雷易;;中国学在印度[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演讲人:严绍■;对国际中国学研究的再思考[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朱政惠 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康乃尔大学的中国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静永健 日本九州大学文学部教授 童岭 译;中国学研究之新方法:域外汉籍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李奎泰 韩国关东大学中国学系、东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韩国的中国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舒晋瑜;中国学研究的冷与热[N];中华读书报;2009年
6 记者 何馨;积极推进国外中国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黄仁伟 本报记者 卢宝康;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N];文汇报;2006年
8 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韦磊;从《当代美国的“显学”》反思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N];北京日报;2008年
9 褚艳红;美国中国学的奠基时期[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 蔡武;中国学研究与科学发展观[N];解放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原元;1949—1972:中美对峙时期的美国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彭传怀;论十月革命前俄国大学的中国学[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9年
2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3 刘艳艳;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吴成领;恒慕义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蒋婵;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琳琳;日本“京都学派”形成的文化地理空间和学术交流空间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8 潘晟;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的变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159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715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