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巫文化_巴地巫文化与《楚辞》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巴地巫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四川师范大学》 2008年
巴地巫文化与《楚辞》的关系研究
张海燕
【摘要】: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从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开始,历朝历代不乏对它的研究,现在仍有很多人对它进行研究。有从注释方面研究的,有从释义方面研究的,有从翻译方面研究的,有对《楚辞》中的人物进行研究的,还有对《楚辞》中的植物进行研究的等等。近年来又有很多学者开始从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有华夏中原文化与《楚辞》的关系,东夷文化与《楚辞》的关系,吴越文化与《楚辞》的关系等等。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与楚国交往甚密的巴的文化与《楚辞》的关系也是很有意义的。 本论文分为前言和正文两部分,正文又分为四个部分。前言主要讨论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正文的第一部分是关于文化的界定,根据目前对于文化的各种分类进行整理,并能对文化的涵义加以认定。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巫文化的具体内涵,以及巫文化的内容和在社会中的作用。巫文化是一种以巫术为主要手段并辅之以某些特定内容的民俗文化。巫文化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宗教、艺术、文学、风俗和综合。巫文化除了在部落中具有凝聚作用外还在客观上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第三部分介绍了巴地的巫文化,其中包含了巴文化的界定,巴文化的内容及特征,最后是巴地巫文化的内容。巴文化是一个包括巴国文化、巴地文化和完整意义上的巴文化的综合概念。巴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巴地的巫文化包含了鬼教、艺术和文学、虎崇拜、巫师崇拜、人祭和禁忌等内容。第四部分主要介绍巴地的巫文化对《楚辞》的影响。首先是介绍了巴楚两国的地域,然后具体介绍了巴楚两国的交往史,并对《楚辞》中有巫文化因素的篇章加以分析。最后对巴地巫文化对《楚辞》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巴地巫文化在文学艺术和神话传说两个方面影响了《楚辞》的创作。《楚辞》的内容借鉴了巫师口中的巫词形式,也借鉴了巫文化中的神话传说。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丽;;《离骚》的巫文化表征[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2 杨华;;长江三峡地区考古文化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赵冬菊;三峡考古与巴文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0年04期
4 管维良,林艳;三峡巫文化初探[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段渝;先秦巴文化与巴楚文化的形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冉瑞铨;巫溪与古老的巫文化[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7 刘不朽;巴楚在三峡地区的军事争夺和文化交融——关于巴楚关系与巴楚文化之探讨[J];中国三峡建设;2005年01期
8 周晓春;;楚辞《九歌》《九章》与“巴”地民歌之比较[J];民间文学论坛;1996年04期
9 孙大知;《九歌》是巫文化的代表作[J];玉溪师专学报;1995年06期
10 黄凤显;屈辞《大招》释疑[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正学,王建萍;《李寄》主题刍议——兼议六朝文学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张泰;;聊斋俚曲詈词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3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4 朱锐泉;;心如止水,贵者自贵——小议聊斋先生笔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5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6 吴天德,张宗福;从神本走向人本——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7 周云水;;独龙族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8 廖建新;;“氏族”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9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10 石志鸟;;论章台柳意象的历史渊源——杨柳经典意象考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来中国小农经济的制度变迁与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郭威;;法律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杨鸿勋;;永葆城市的“生命印记”——北京城现代化所引起的思考[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5 谢明星;郝春东;殷融;;文明的显化:文明与潜意识关系的新视角[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6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蔡灿泉;;潮汕文化的霍福斯泰德架构分析及其对地方政府治理的启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8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高攀;;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北川城镇发展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汪济生;;建设能够直面经验、介入实践、前瞻未来的美学——关于当前及未来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学森;我国毛南族聚居区传统体育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艳艳;河南省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唐伟;军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婷婷;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春华;韩康信;王令红;;鄂西巨猿化石及共生的动物群[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4年04期
2 高建;;与鄂西巨猿共生的南方古猿牙齿化石[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5年02期
3 李宣民;张森水;;铜梁旧石器文化之研究[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1年04期
4 张森水;吴玉书;于浅黎;李宣民;杨兴隆;;铜梁旧石器遗址自然环境的探讨[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2年02期
5 ;襄阳山湾东周墓葬发掘报告[J];江汉考古;1983年02期
6 王劲;对江汉地区商周时期文化的几点认识[J];江汉考古;1983年04期
7 李学勤;“兵避太岁”戈新证[J];江汉考古;1991年02期
8 ;三峡地区发现原始社会腰坑墓葬[J];江汉考古;1999年01期
9 林奇;;巴楚关系初探[J];江汉论坛;1980年04期
10 夏鼐;;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J];考古;195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不朽;古三峡──巫人的活动地域和巫文化发祥之地《三峡探奥》之五[J];中国三峡建设;1998年05期
2 刁培俊;刘栋;;新学术视域下的巫、巫文化与传统女性研究——读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J];妇女研究论丛;2009年04期
3 韩西芹;李子;乔一叶;卓亚姗;;探秘巫咸国 逍遥巫溪行[J];今日重庆;2010年10期
4 谭桂林;楚巫文化与20世纪湖南文学[J];理论与创作;2000年03期
5 刘建帮;付婀娜;;“灵”的异体字与巫文化[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4期
6 郭思九;戏剧起源与古代巫文化[J];民族艺术研究;1989年05期
7 刘之侠;;水族巫文化现象与鬼灵崇拜[J];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02期
8 季智慧;三星堆·巫文化·夏文化[J];文史杂志;1993年01期
9 冉瑞铨;巫溪与古老的巫文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苏自兵;;巫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民间壁画[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长朋;;现代社会中的灵巫文化[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过竹;;马王堆一号墓帛画与苗巫文化[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金美;;萨满苗巫文化的祈神语辞与相关称名[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徐梅;陈普;张闯;;试析傣医药与巫文化的关系[A];《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傣医傣药专辑(一)[C];2007年
5 杨亚其;;浅析惠安巫风古俗[A];惠安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6 陈有昇;;葫芦里藏的什么药?——简论葫芦文化与中医学[A];葫芦·艺术及其他[C];2007年
7 周显宝;;皖南巫风古傩与仪式的象征意义[A];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秦鸿;;砭石与科学研究方向的新契机[A];2006全国砭石与刮痧疗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周勇敏;;试论楚铜贝文字的民俗含义[A];钱币文论特辑(第三辑)[C];2006年
10 黄桂秋;;麽渌甲新论[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龙丹梅;[N];重庆日报;2010年
2 记者 隆准;[N];重庆商报;2000年
3 雨村 业波;[N];商丘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龙丹梅;[N];重庆日报;2010年
5 宁轩弘;[N];光明日报;2002年
6 林瑞红;[N];闽南日报;2005年
7 ;[N];文艺报;2011年
8 胡立彪;[N];中国质量报;2006年
9 章天柱;[N];大理日报(汉);2006年
10 吴国瑜;[N];铜仁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易瑛;巫风浸润下的诗意想像[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志;屈原与巫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D];四川大学;2006年
4 何茂莉;来自民俗的创作与阅读[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富萍;巴地巫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2 何小容;略论先秦三峡巫文化[D];重庆大学;2011年
3 赵本凡;巫巴山地“巫盐”文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4 樊祥恩;巫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神秘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周龙;巫风弥漫的“小屋”[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姣姣;巫文化与中国当代先锋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张海燕;巴地巫文化与《楚辞》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永远;《诗经》中的巫文化考证[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祖阳;论《左传》文本中巫文化因子的文学意义[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10 陈文婷;巫之魅力[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巴地巫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2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72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