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至金元时期方书中止痛方剂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至金元时期方书中止痛方剂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年
汉至金元时期方书中止痛方剂的研究
李明
【摘要】:1.研究背景 方剂是中国古代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古代医家创制了大量方剂,许多疗效确切,传承至今。但是,也有一些疗效不确定,或者还没有认识到其价值,梳理这些方剂,发现其价值,是中医科研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对方剂的临床应用、配伍规律、治法和实验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中医界的重视,并开展了大型项目的研究工作、在情报信息研究领域,围绕着方剂数据库的建设和数据挖掘方面也开展了不少工作。然而,目前对方剂史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宏观层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理论、医家和方书的介绍比较多。从方剂自身出发的微观研究较少,缺少深入到方剂内部、定量考察方剂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因此,深入方剂内部,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方剂进行整理,通过对方剂本身的研究,勾勒出方剂历史发展脉络,提炼出规律性的可借鉴的东西,还是一个有待开展的研究领域。本文以止痛方剂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学和情报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至宋元时期的止痛方剂进行了探讨。 2.研究内容与结果 本文选取《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苏沈良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宣明论方》、《儒门事亲》、《脾胃论》《丹溪心法》等14部古代医方书中主治出现疼痛的方剂进行研究。 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汉到金元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汉唐时期和宋金元时期。并根据方剂的情况,确定了不同筛选标准。汉唐时期文献中止痛方剂的筛选标准是,采取地毯式筛查,凡方剂中主治涉及到疼痛就收录。按此标准共收集到止痛方剂1556首。宋金元时期的筛选标准是,主症中出现疼痛的方剂予以收录。按此标准共收集到止痛方剂1190首。汉至金元时期方书总计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方剂2746首。通过编制程序,将收集到的止痛方剂放入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2.1从止痛方剂看古代对疼痛的认识 止痛方剂中对于疼痛的描述是经过患者的自诉,又经过医家用专业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是患者和医家互动的结果,可以反映出疼痛的种类和对疼痛的认识。本文先从14部方书中辑录出所载止痛方剂中有关疼痛的描述,包括身体部位、痛感、致痛病因等方面的记载,然后进行归类研究。 结果表明随着时间推移,方剂中关于疼痛部位的描述越来越多,定位越来越细。如对于头痛的描述就是逐渐细化的过程,从简单的头痛发展为偏头痛、头顶痛、太阳穴痛等;脾痛、胸膈痛、胃脘痛等疼痛部位描述,表明对疼痛的定位认识逐渐准确。止痛方剂中关于痛感的描述也十分丰富,这对于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伤寒论》中,一般只说明疼痛的部位和感觉,对疼痛的病因病机的记述较少。而此后的医家逐渐重视病因的记述,对于致痛病因的描述也逐渐增多。如《太平圣惠方》所列出的外感性疼痛就有十几种,关于腹痛的描述就区分为肠鸣腹痛、泻痢腹痛等,显示出对疾病的认识日益深入。 本文对唐以前和宋金元时期的止痛方剂也按疼痛病机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显示,排在前10位的是腹痛、胸(心)痛、头痛、肢节痛、腰痛、全身痛、齿痛、胁痛、眼目痛、咽痛。实际上,这些部位的疼痛发生概率也较大。如腹痛,消化不良、胃肠道感染等多种疾病均可诱发,治疗腹痛的方剂必然也比较多。所以,从方剂数量上也可以看出古代不同部位疼痛的发生情况。 2.2止痛方剂的传承与发展 方书是方剂传承的载体,通过考察方书中对方剂的收录情况,可以了解该方剂的传承过程。本文考察《伤寒论》中39个方剂在本文所选方书中的收录情况,发现其中12首方剂作为止痛方剂被收录、考察这12首方剂在不同时期方书中的收载情况及其变化,并与现在《方剂学》教科书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方剂的作用是逐渐被深化认识的。 不同时期止痛方剂的数量也可以反映出止痛方剂的发展状况。本文分别对汉、魏晋南北朝、唐代涉及疼痛的方剂进行地毯式筛查,并对可以确认朝代的方剂进行了统计。汉代涉及“疼”和“痛”的方剂有67首,魏晋南北朝时期方书中共收集到449首,唐代方书中共收集到926首,宋金元时期8种方书中共收集到1190首。虽然这个统计不完全,但也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止痛方剂的数量增长较快,而唐代逐步增长,宋金元时期也有较快的增长。这与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水平相一致。 通过对止痛方剂中药物的考察,发现《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纳入止痛方剂的药物有73种,其中有16种现在临床上仍作为止痛药物使用。到了唐代,入药品种不断扩大,纳入止痛方剂的药物达221味,新增148种。宋金元时期,纳入止痛方剂的药物达555味,新增334种。其中,五灵脂、川芎、延胡索等一些疗效显著的止痛药物是唐宋时期逐渐进入医家视野或被推广应用。 本文对不同时期止痛方剂中的高频药物也进行了统计。汉代排在前10位的高频药物中,桂枝、芍药、附子、干姜、人参、半夏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都具有止痛效果、到了唐代,当归、茯苓、细辛进入前10位,川芎虽没有进入前10位,但排在了第13位。说明对止痛药物的认识又有所深入、到了宋元时期,木香、防风使用频次排到了前10位。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新的疗效确切的止痛药物逐渐被认识,同时也说明对药物功效的全面认识需要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 2.3止痛方剂的高频药物与药对分析 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止痛方剂高频药物、药对进行分析,可以发掘出止痛药物一些使用规律。本文运用复杂网络的数据挖掘方法对汉到金元时期止痛方剂的核心药物、药物配伍规律以及用药特点进行分析。将2746首止痛方剂药物配伍关系构建成复杂网络图,按头痛、腹痛等20个类目进行统计,获得相应的高频单味药、高频药对组合。结果表明汉唐时期止痛类方剂核心用药主要为温经活血、通络止痛为主。宋元时期止痛类方剂核心用药主要以理气活血、温经通络为主,又随疼痛部位不同而药物配伍略有不同。 3.讨论 本文是一项探索性研究,期望通过定量描述探讨古代止痛方剂的发展状况。在方法上、数据处理方面难免存在问题,方书和方剂的选择也有局限性,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今后探索古代方剂文献整理提供一种示范性的方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07;R-09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健,李洪涛;《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剂特点分析[J];中国医药学报;2002年04期
2 林道忠;《千金方》心腹痛与胃脘痛的关系探讨[J];福建中医药;2001年06期
3 何阅,张培培,唐继英,韩雪芳,邱荣,陈其娟,周月平,常慧,何大韧;中药方剂的合作网络描述[J];科技导报;2005年11期
4 陈竹林,杜凤英;孙思邈心痛证治探略[J];陕西中医;2001年08期
5 倪青;陈世波;周雪忠;魏子孝;高彦彬;李怡;王学美;李平;林兰;刘保延;;基于无尺度网络分析的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方-药-证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年11期
6 周雪忠;刘保延;王映辉;张润顺;姚乃礼;崔蒙;;复方药物配伍的复杂网络方法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年11期
7 张润顺;周雪忠;姚乃礼;王映辉;;基于关联规则挖掘肝脾不调证中药配伍规律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年02期
8 王阶;衷敬柏;王永炎;;方剂配伍理论历史发展与研究思考[J];中医杂志;2001年08期
9 蒋明;;药物的规律性组合研究及其方剂学意义[J];中医杂志;2006年04期
10 谢鸣;张业;;方剂学的教学实践探索[J];中医杂志;2008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林;张仲景辨治疼痛的方法及其特点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洪雷;《外台秘要方》文献研究与数字化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史华;《苏沈良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田永刚;《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补益剂配伍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炳文;张汶军;胡雪桔;;浅谈半夏炮制沿革及临床配伍应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年03期
2 柯雪红;陈为;陈锦富;花汝凤;杨小催;;HPLC法测定不同厂家补中益气丸中阿魏酸和异阿魏酸的含量[J];安徽医药;2010年07期
3 袁冰;石东平;;理中丸君药考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张倩;牛淑平;;吴崑针刺睛中穴治内障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王键;李姿慧;胡建鹏;李净;王又闻;厍宇;;调畅气机与健脾化湿关系辨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姜德友;张雪;;消渴食疗源流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万清;马宗华;;吴茱萸汤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8 苏凯毅;;干姜党参半夏汤治疗妊娠恶阻49例[J];按摩与导引;2008年07期
9 梁松涛;;黑水城出土西夏文医药文献价值刍议[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浦锦宝,魏克民,陈锡林;蚕蛹的传统应用和现代研究概况[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梅;刘翰德;;孝文化对传统医学的影响[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石佳;刘密;兰蕾;张国山;常小荣;;浅谈古代文献关于胃脘痛的针灸治疗[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3 王富春;;灸法的古今文献整理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4 文琼;杨舟;刘密;彭亮;石佳;张国山;常小荣;;历代文献关于艾灸治疗外科实热阳证的论述[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2011年
5 池晓玲;谢玉宝;萧焕明;蔡高术;;臌胀古代外治疗法特点探析[A];第七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外治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胡朋;;构建中医新“八纲”辨证体系初探[A];2011年中华名中医论坛暨发挥中西医优势防治肿瘤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陈海鹰;;京大戟的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陈星;单鸣秋;丁安伟;;茜草炮制的历史沿革[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周倩;孙立立;;艾叶饮片炮制沿革及现代炮制方法述要[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植国满;吴剑聪;于天源;;膏摩膏剂的制作法演变探讨[A];第十二次全国推拿学术年会暨推拿手法调治亚健康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学习班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铂;中医骨伤科技术发展史论[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刘剑锋;中医望色诊病的历史与发展[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李虹霖;“百会透太阳”对运动性疲劳大鼠下丘脑5-羟色胺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郑君;基于文献的中药毒性认识变化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田丽莉;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贾红玲;中医脐疗的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钟雪玉;补阳还五汤加味对缺血性中风大鼠模型作用机制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陈冠豪;黄芪注射液对肺癌小鼠模型作用机制初探[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闫川慧;帕金森病病证结合辨证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珞珈;肺炎喘嗽中医证治规律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2 黄琪;咳嗽病“肺胃相关”理论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3 谭正洋;分段开窗旷置结合切扩挂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安全性的多中心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罗育连;分段开窗旷置结合切扩挂线置管引流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有效性多中心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彭天忠;中医外感病因的理论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龙亮;《金匮要略》痰饮病因机证治与药伍规律探讨[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丁刚;东垣治脾胃病基本理论和脾胃方组方特点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8 白钰;古代医籍治疗健忘方的发掘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吕瑞;中医古籍中治疗瘿病的用药规律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林佩莉;《伤寒论》药对配伍规律的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龙;《伤寒论》症状鉴别诊断法初探[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年06期
2 章健;;《和剂局方》“例用辛香燥热”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3 查德华;加减逍遥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5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董洪涛;《伤寒论》腹痛浅析[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5 盛维忠;余瀛鳌;;如何评价《和剂局方》[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6 方剑乔;环氧合酶-2在炎症疼痛中的表达及电针干预的可能性[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赵恒侠,张江海;对《伤寒论》痛证的探微[J];中国医药学报;1998年02期
8 徐长化;刍议《和剂局方》[J];中国医药学报;1999年06期
9 徐国龙,昂文平;《伤寒论》非症状征象在六经病证辨证中的意义[J];中国医药学报;2002年02期
10 钱超尘;《伤寒杂病论》六朝流传考[J];中国医药学报;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南;;方书起:玩古董已成我的习惯[J];中国市场;2010年47期
2 ;2002年普通邮资封片 (8月报道)[J];上海集邮;2002年08期
3 辛禾;《千金方》与“千金言”[J];辞书研究;1980年04期
4 付大伟;;德方书屋[J];西湖;2011年03期
5 李荣福;;让青春在农村闪光——记河南林州市土楼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方书昌[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6年02期
6 宗利华;;你还欠我一场鸿门宴[J];章回小说;2010年05期
7 胡万春;佐临;仝洛;;激流勇进(根据胡万春的小说《内部问题》改编)[J];剧本;1964年03期
8 李登朝;;官复原职以后[J];山东文学;1980年01期
9 飘泊;没有理由不潇洒[J];中国新时代;2001年02期
10 韦健华;;神婆婆(小小说)[J];广西电业;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熙;;生物方剂分析中医药学设想及新近活血方剂研究的证据[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5年
2 万芳;;明代方书《众妙仙方》考[A];全国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梁宏涛;陆金根;曹永清;;散瘀止痛方抗炎机制研究[A];2008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静;杨志福;陈敏纯;奚苗苗;田云;贾艳艳;文爱东;;红花当归单煎共煎液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变化[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5 常凯;;通脉止痛方内服外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4例观察[A];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周利;;“睹奥升堂”与堂、室、奥释析[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如青;;经黄名《小品》一纸千明星——论南北朝医家陈延之及其《小品方》[A];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玉清;;略论《本草纲目》对药物炮制学的贡献[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萃[C];2006年
9 朱建平;;古文献中的方药互动关系[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鹭霞;仇华;吴小云;吴涢婷;;调冲止痛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A];第九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绍林 胡诗云;[N];中国邮政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阿慈凭;[N];西藏日报;2003年
3 记者 刘颖;[N];中国船舶报;2005年
4 通讯员 姜晓君 上海记者 周炼;[N];中国邮政报;2004年
5 上海东方书报刊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史金虎;[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6 上海记者 周炼通 讯员 姜晓君;[N];中国邮政报;2004年
7 姜晓君;[N];中国邮政报;2004年
8 吴卫群;[N];解放日报;2004年
9 万 芳;[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史金虎;[N];中国邮政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艳;明代方剂学成就与特点研究(公元1368年~1644年)[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6年
2 颜平;中医淋病文献和证治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张国民;壮骨止痛方醇提A部位对去势雌鼠骨质疏松症雌激素相关因子的调节作用[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孛立甲;利用MYSQL数据库探讨相关眼底病方证沿革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艾青华;中医古籍体例沿革与学术发展的关系研究概论[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6 张瑾;唐代方剂文献异文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杨军;从蛋白质组学角度探讨壮骨止痛方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施建邦;台湾《伤寒论》近五十年研究述要[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9 肖红艳;《肘后方》版本定型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许霞;宋以前方剂剂型的历史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汉至金元时期方书中止痛方剂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2 钟伶;基于本体的益气健脾方的知识表示与应用初探[D];福建中医学院;2005年
3 孟红梅;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方剂分析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4 许可;宋以前江苏方书及其方剂的整理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石启武;中古方书整理中误校误注之语文学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6 顾严严;中医美容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陈延强;治疗胸痹方245首的计算机辅助分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康彦同;方剂学发展史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赵鑫;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剂组方规律[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宋白杨;《诸病源候论》病候考源[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年
本文关键词:汉至金元时期方书中止痛方剂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3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73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