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1年的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
本文选题:近代中国 + 社会史 ; 参考:《河北学刊》2012年04期
【摘要】:2009—2011年间,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史研究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一方面,从新的角度或层面继续探讨了近代中国教育、女性、宗教、法律与习俗、社会阶层与群体、社会生活与社会转型等传统领域;另一方面,关注了文化传播、词语分析、历史记忆与民间信仰等以前较少研究的社会文化现象。在拓展研究领域的同时,探索了"身份建构"等新的解释模式。这些研究展示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作为"交叉视角"及新史学范式的问题意识与研究特色,但仍存在着研究论题的"碎片化"、解释理论薄弱等缺陷。未来的该领域研究应重视在理论与方法上借鉴其他学科,增加新的问题意识,建构本土化的解释模式。
[Abstract]:From 2009-2011, the study of Chinese modern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entered a relatively mature stage.Academic research in this field has made some progress.On the one hand, it continues to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fields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women, religion, law and custom, social strata and groups, social life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or level; on the other hand, it pays close attention to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word analysis.Historical memory and folk beliefs and other previously less studied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a.At the same time, it explores the new explanation mode such as identity construction.These studies show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odern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as a "cross angle" and a new historical paradigm,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ects such as "fragmentation" of the research topic and weak explanation theory.The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drawing lessons from other disciplines in theory and method, adding new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constructing a native explanation mod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K203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明;现代中国的民族主义[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02期
2 张亚群;废科举与学术转型——论清末科学教育的发展[J];东南学术;2005年04期
3 杨齐福;晚清新政时期乡民毁学述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宋少鹏;民族国家观念的建构与女性个体国民身份确立之间的关系[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06期
5 蒋梅;辛亥革命时期的江苏教育总会[J];民国档案;2004年02期
6 朱发建;清末国人科学观的演化:从“格致”到“科学”的词义考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7 马敏;张謇与近代博览事业[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8 王先明;士绅构成要素的变异与乡村权力——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晋西北、晋中为例[J];近代史研究;2005年02期
9 尚小明;;抗战前北大史学系的课程变革[J];近代史研究;2006年01期
10 胡卫清;近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教育改革[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志辉;清末律师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2 陶振全;清末民初的律师制度[D];安徽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毅;;官民对峙:贯穿中国经济社会史的基本矛盾[J];领导文萃;2009年24期
2 蒋维崧;;中古社会与佛教的新论著——《汉唐佛教社会史论》介绍[J];历史教学问题;1990年06期
3 马维强;邓宏琴;;回顾与展望:社会史视野下的中国蝗灾史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01期
4 ;那些振奋过我们的标语[J];科学之友(A版);2008年12期
5 ;现代化与近代中国的文化取向[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卿政;;脚上的历史[J];民间文化;2000年02期
7 周溯源;;读曲彦斌著《中国乞丐史》[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12期
8 雷颐;文化与权力——《文化、权力与国家》一书读后[J];近代史研究;1993年06期
9 沈祖炜;丁日初著《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家阶级》[J];历史研究;1997年05期
10 姜义华;;近代中国“国学”的形成与演进(上)[J];学术月刊;200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书刊简称对照表[A];唐史论丛(第六辑)[C];1995年
2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3 李今山;;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学研究[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4 江中柱;;陈宝琛史料四种 三、击钵诗作[A];近代中国(第十九辑)[C];2009年
5 刘为群;;陈宝琛史料四种 四、哀挽录选辑[A];近代中国(第十九辑)[C];2009年
6 胡志宏;;西方汉学边疆研究的理论取向和价值关怀[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葛兆光;中古的科学史、社会史、文化史,抑或是博物学史?[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常建华;能不忆江南?[N];光明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户华为;走向多元开放的社会史[N];光明日报;2009年
4 杨念群;中国“文化史”研究的结构性缺陷及其克服[N];中华读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小乐;摆脱媒体局限 实地考察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李红岩;揭示中国历史奥秘的一部力作[N];南方周末;2007年
7 王铭铭;非洲努尔人的裂变与中国封建论的“反拨”[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褚国飞;美国中国史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王树增;大国兴亡谁人定[N];文学报;2010年
10 本版编辑 美国的中国学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 朱政惠 东南亚、南亚的中国学专家 上海社会科学院 马军;世界中国学家的群体分析[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增强;《仪礼》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晶;史景迁在《天安门》中对近代中国的书写[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永祥;近代中国孝道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庆江;近代军人的崛起与文武关系的变迁[D];复旦大学;2010年
4 赵志群;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继磊;“中国革命史”叙述的变迁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6 杨勇;商务印书馆《中国文化史丛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452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745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