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蓄妾习俗反映的士大夫矛盾心态
本文选题:蓄妾 + 士大夫 ; 参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摘要】:在儒家看来,无论男女,纵欲都是罪过,对所谓"义夫"的尊崇,正说明士大夫阶层的正统观念。而夫权制必须保证男性单方面的性权利,蓄妾制便成为调和这一矛盾的妥协之举。妻妾共居使家庭矛盾重重,为解决这一矛盾,理学家述齐家之方,必首列严妻妾、分嫡庶一条,即以规定妾的奴才地位来换取妻及妻族的承认。士大夫一方面指责妇女的妒忌,将主动为丈夫纳妾的贤妻作为榜样,对妇女进行说教,但如果妻与妻族绝对不能容忍,丈夫仍有所顾忌,诉诸公堂时多以调解结案,也并未认定纳妾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往往扶妾抑妻,在事实上削弱妻的势力。家法族规中常见针对所谓"悍妒"之妻的条规,以为纳妾之男子撑腰,有的宗族甚至为纳妾提供物质资助。诸子平分的继承法使生子后的妾取得一定的经济地位,若妾生子为官更母以子贵,或因封赠在家族中获得尊崇,如其亲生后代繁盛,甚至会混淆妻妾的称呼。至清晚期,"宠妾虐妻"现象已引起宗族的不安。
[Abstract]:In Confucian view, both men and women, indulgence is a sin, the so-called "Yifu" respect, is the official class of orthodoxy. But the husband power system must guarantee the male unilateral sexual right, the concubinage system becomes the compromise which reconciles this contradic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is contradiction, the family of wives and concubines living together must first set out strict wives and concubines, that is, the recognition of wives and their families in exchange for the slave status of concubines. On the one hand, the literati officials accused women of jealousy and took the initiative as an example for the wives of their husbands to take concubines and preach to the women. However, if the wives and their families were absolutely not tolerated, the husband still had some scruples, and when he went to court, he tried to settle the case by mediation. Concubinage is not taken for granted; on the other hand, it tends to weaken the power of wives.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common in the so-called "jealous" wife rules, for concubinage men support, some clans even provide material support for concubinage. The inheritance law of the equal division of the various sons made the concubinage after giving birth to a certain economic status. If the concubine gave birth to a son as an official, she would be respected in the family, such as the prosperity of his biological offspring and even the confusion of the title of wife and concubin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phenomenon of mistreatment of wives by concubines caused unease among clans.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基金】:上海市教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蓄妾习俗与有关法规之变迁”(07ZS82)阶段性成果;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资助项目(J5040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群;;中国古代法上的“义绝”:基于学术史的考察与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2 蒋冬梅;;略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性质——兼谈中国古代无民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陈会林;;人情:传统司法适用民间法的进路——基于涉及“招夫养子”习俗之诉讼中批词与判词的考察[J];北方法学;2011年02期
4 蔡晓荣;;中国近代民法史研究的可能进路:兼及方法与资料[J];比较法研究;2011年05期
5 王清;尹为;;晚清版权立法的前期实践——地方性行政规章的类型及其特点[J];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10期
6 张秀芹,陈建伟;典权制度在近代的立法状况及价值分析[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7 李文军;王茂盛;;论明清以来“一田两主”的地权关系及其改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倪毅;;清末商业纠纷的审理[J];东方博物;2007年03期
9 眭鸿明;;清末民初民俗习惯的社会角色及法律地位[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孙家红;;《大清律例》百年研究综述[J];法律文献信息与研究;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岑惠;;清代媒婆制与现代婚姻中介的制度比较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晓蓓;清代婚姻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苗鸣宇;民法典的活力之源[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黎蜀宁;民事执行行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6 付海晏;变动社会中的法律秩序[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兰萍;近代中国著作权法的成长(1903—1910)[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8 李小标;身份与财产[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杨帆;德治图景下的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罗海山;传统中国的契约:法律与社会[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闻以军;遗失物法律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罗志强;遗失物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红;清代的调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肖宇;典权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史玉瑛;试论清中叶对旗地私有化的法律控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高鸣;清代家族内民事纠纷及其解决[D];海南大学;2011年
7 李娜;典型案例视角下的晚清家庭婚姻暴力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8 刘家楠;清代调解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代江帆;论我国习惯法在法治建设中的价值[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杨贞;清代前期民间借贷法律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蓉;曹植的心态及其创作三题[J];甘肃高师学报;1999年03期
2 杨广波;调整心态与策略,学好大学英语[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朱风云;从标签词汇看美国人的心态与文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王红;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作家的创作心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赵小兰;斑斓的语言 淡漠的心态——试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风格[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6 潘雁飞;悲秋以托志 志深而怨幽——试论王昌龄《长信秋词》的本真寄托[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7 李鸿渊;失意·渴慕·梦幻──从创作主体看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团圆结局[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8 武义,张爱琴;培养良好情感智慧、实施素质教育──心理学教改刍议[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9 粘秋生;造型艺术与审美接受心态的几个问题[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10 王小平;从调整心态入手,调动体育后进生锻炼积极性[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全安;杨晶;袁锦文;饶华松;;期刊编辑的品格素质与心态[A];科技编辑出版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3年
2 粟丽萍;;班主任健康良好的心态对学生的感染感动感化作用[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研讨班论文集[C];2008年
3 王丽红;;首都高职毕业生就业前心态与对策浅析[A];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2005-2007)[C];2008年
4 王健;;重视员工心态管理——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俊芝;;塑造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对策和思考[A];第六届全国医学院校医学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暨卫生事业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袁钦;;公务员绩效考评期心态探析[A];“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袁钦;;公务员绩效考评期心态探析[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谭素;;普通话水平测试对象不良心态及矫正[A];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敬国;孔志超;;剖析职工的违章心态及对策[A];河南省冶金企业创新与产业发展政策研讨会——暨技术经济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谭文梅;;浅议民办学校教师心态[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建国;皇亲贵戚与新兴士大夫阶层的融合[N];团结报;2011年
2 黄晓峰 吕晓闽;虞云国谈宋代士大夫与政权[N];东方早报;2011年
3 费天;电影是国力的一部分[N];经理日报;2002年
4 林梦达;函绵邈于尺素[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梁建国;北宋官员的干谒[N];团结报;2009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 李文;作家与买家[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王德安;四季表现闲适生活[N];中国商报;2004年
8 李星;关注百姓命运 回归“恒常”伦理[N];陕西日报;2011年
9 张剑锋;天变到底足不足畏[N];学习时报;2010年
10 记者 阮锡桂 通讯员 谢祖陆;三坊七巷“试水”旅游市场[N];福建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同乐;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和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延平;北宋士大夫交游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战秀梅;北宋士大夫地方教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马里扬;北宋士大夫词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5 张春媚;南宋江湖文人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顾建国;张九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8 姜萌;族群意识与历史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9 路毅;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林春虹;茅坤与明中期散文观的演进[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东亮;宋代士大夫群体公法观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罗娇娇;宋代士大夫在法律运行中的作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崔文彬;宋代士大夫与佛教[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程悦;从周密笔记看南宋士大夫的文化生活和心态[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5 刘敏;家国之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阔;尴尬与矛盾:宋代妾的地位和形象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段娟娟;魏晋南朝士大夫旅游活动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何维娜;士人风流[D];宁波大学;2012年
9 阎铭;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俊;晚期乡宦居乡生活的文化史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63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863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