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大陆敦煌学博硕士学位论文目录索引 简体 南京廖华
本文关键词: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的变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孙广华《敦煌歌辞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2008年5月,黄征。
蔡艳《“儿郎伟”若干问题考辩》,南京师范大学,硕士,2008年5月,黄征。
姚蕾《〈敦煌变文选注〉(下册)补校》,南京师范大学,硕士,2008年5月,黄征。 霍文艳《敦煌曲子词用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2008年5月,徐朝东。 朱丹《敦煌诗歌用韵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2008年5月,徐朝东。
解伦锋《东魏碑刻文字构件变异研究》,西南大学,硕士,2008年5月,毛远明。
周丽英《〈敦煌诗集残卷辑考〉校补》,南京师范大学,硕士,2008年6月,谢秉洪。 卢其美《王梵志及其诗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4月,陈乃华。
郭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的印度影响》,天津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4月,孟昭毅。 尤翔《敦煌讲史类变文的流变》,浙江大学,硕士,2007年5月,楼含松。
胡凯伦《中古陇右作家及其作品简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5月,赵逵夫。 钱光胜《敦煌文学与唐五代敦煌之地狱观念》,西北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5月,王晶波。
付月卓《敦煌赋补校》,南京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6月,施谢捷。
边卫刚《敦煌佛曲集残卷校注》,南京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6月,黄征。
李拜石《敦煌说唱文学与古代信息传播》,西北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11月,王晶波。 李晶《晚唐五代文人词研究》,北京大学,博士,2006年6月,孟二冬、程郁缀。 查明昊《转型中的唐五代诗僧群体》,浙江大学,博士,2006年,束景南。
多杰《敦煌藏文献中道歌之发展及其思想艺术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2006年4月,扎西才让。
潘晟《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的变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6年5月,顾伟列。 李琼艳《偈的文体研究》,中山大学,硕士,2006年6月,师飚。
赵鑫晔《敦煌愿文综考》,南京师范大学,硕士,2006年6月,黄征。
(日)荒见泰史《敦煌讲唱文学文献写本的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后,2005,张涌泉。 龚泽军《敦煌写本祭悼文研究》,四川大学,博士,2005年3月,项楚。
富世平《敦煌变文的口头传统研究》,四川大学,博士,2005年3月,项楚。
钟海波《中国通俗叙事文学繁荣的先声——敦煌讲唱文学综论》,陜西师范大学,博士,2005年4月,张学忠。
罗筱玉《宋元讲史话本研究》复旦大学,博士,2005,陈尚君。
刘正平《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复旦大学,博士,2005,陈允吉。
韩波《从“敦煌曲子词”看“词”的初始状态》,东北师范大学,硕士,2005年5月,周奇文。
李明《敦煌变文体式的发展流变》,华中师范大学,硕士,2005年5月,王齐洲。 王于飞《敦煌变文写卷著录》,四川大学,博士后,2004年,项楚。
董艳秋《敦煌宫词研究》,四川大学,博士,2004年2月,项楚。
武丽霞《唐代杂传研究》,四川大学,博士,2004年3月,祝尚书。
张承东《敦煌写本斋文探析》,首都师范大学,硕士,2004年5月,郝春文。
黄维忠《8-9世纪藏文发愿文研究——以敦煌藏文发愿文为中心》,兰州大学,博士,2004年5月,郑炳林、施萍婷。
汤君《敦煌曲子词地域文化研究》,四川大学,博士,2003年3月,项楚。
王昊《敦煌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2003年5月,张锡厚。 于向东《敦煌变相与变文》,东南大学,博士,2003年5月,张道一。
吴蕴慧《〈敦煌变文校注〉校释零拾》,苏州大学,硕士,2003年5月,王继如。 王定勇《敦煌佛曲研究》,扬州大学,硕士,2003年5月,李昌集。
武汉强《敦煌祭文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2003年6月,伏俊琏。
陈晓红《论敦煌佛教愿文类型及其文学性》,西北师范大学,硕士,2003年6月,伏俊琏。 伏俊连《俗赋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博士,2001年4月,赵逵夫。
袁书会《佛教与中国早期白话小说研究》,复旦大学,博士,2001年,陈允吉。
吴格言《敦煌归义军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2000年4月,张锡厚。 (韩)金英镇《唐代白话诗研究》,四川大学,博士,2000年,项楚。
李小荣《变文讲唱与华梵宗教艺术》,复旦大学,博士,1999年,陈允吉。
陆永峰《敦煌变文理论研究》,四川大学,博士,1999年,项楚。
郑炳润《敦煌讲唱文学中佛教故事类作品之研究》,南京大学,博士,1999年,吴新雷。 吴言生《禅诗研究》,陜西师范大学,博士,1999年,霍松林。
何剑平《敦煌维摩诘文学研究》,扬州大学,博士,1999年,王小盾
金金南《敦煌歌辞研究》,南京大学,博士,1997年,卞孝萱、高国藩。
邵文实《敦煌边塞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博士,1996年,卞孝萱。
周延良《敦煌情爱曲词》,河北大学,博士,1995年,詹锳。
巫新华《论“四兽图”和“四兽因缘”故事的来源和流传》,北京大学,硕士,1994年,王邦维。
冯淑仪《〈敦煌变文集〉和〈祖堂集〉的词缀研究》,北京大学,硕士,1991年,郭锡良。 舒华《敦煌“变文”新论》,四川大学,硕士,1991年,项楚。
黄征《王梵志诗校释商补》,浙江大学,硕士,1988年,郭在贻。
张涌泉《敦煌变文校读释例》,浙江大学,硕士,1987年,郭在贻。
李丹禾《敦煌本〈李陵苏武往还书〉》,浙江大学,硕士,1987年,姜昆武。
七、艺术
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后,2008年9月,郑炳林、樊锦诗。
郭永利《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兰州大学,博士,2008年5月,樊锦诗、郑炳林。 张景峰《敦煌阴氏家族与莫高窟阴家窟研究》,兰州大学,硕士,2008年5月,郑炳林。 邓媚《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唐五代宋初佛教的传播——以敦煌文书和壁画为中心》,兰州大学,硕士,2008年5月,王冀青。
兰燕《新疆米兰遗址壁画研究》,兰州大学,硕士,2008年5月,王冀青。
尹文涛《敦煌莫高窟第465窟藏传佛教密宗壁画造型艺术研究》,西藏大学,硕士,2008年5月,阿旺晋美。
龙芳芳《北朝至唐商旅图研究——以安伽、史君、Miho画像石为中心》,北京大学,硕士,2008年6月,齐东方
雷兴福《张掖石窟》,中央美术学院,硕士,2008年6月,于凡。
梁泉《中国古典舞“流派”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2008年,罗斌。
(韩)徐勇《敦煌壁画的材料研究》,兰州大学,博士,2007年1月,郑炳林、樊锦诗。 谢静《敦煌石窟中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兰州大学,博士,2007年5月,郑炳林。 陈琪《敦煌遗书书法浅探》,兰州大学,博士,2007年5月,郑炳林。
范婷婷《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供养人像服饰研究》,东华大学,硕士,2007年3月,赵声良、包铭新。
张鹏《神游的飞天--敦煌飞天的“飞动美感”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4月,赵勤国。
牛耕田《炳灵寺和麦积山石窟壁画色彩与造型艺术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2007年4月,周大正。
宋文靓《敦煌伎乐壁画艺术形式在视频影像中的应用研究》,西安理工大学,硕士,2007年5月,王家民、李琰君。
赵蓓《连接传统与现代——敦煌壁画形式语言时代性的启示》,西安美术学院,硕士,2007年5月,郭北平。
刘塨《天梯山壁画艺术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5月,吴怀信。
史忠平《“意”与“象”的融合——莫高窟唐代经变画中的乐舞精神与写实基因》,西北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5月,王宏恩。
李静《中原北方与敦煌北朝隋代石窟天井图样考察》,清华大学,硕士,2007年5月,李静杰。
师娟《莫高窟艺术中“飞天”的本土化研究》,青岛大学,硕士,2007年5月,李晓鲁。 李茹《李贤与李贤窟研究》,兰州大学,硕士,2007年5月,郑炳林。
贾一亮《敦煌唐代壁画经变画礼佛乐队中的舞伎服饰研究》,东华大学,硕士,2007年5月,赵声良、包铭新。
马文娟《敦煌隋唐壁画中飞天服饰的研究》,东华大学,硕士,2007年5月,包铭新。 袁青竹《新疆和田约特干遗址出土陶塑初步研究》,中山大学,硕士,2007年6月,刘文锁。
周子琴《传承与创造--从传统中走来的现代重彩画》,湖北美术学院,硕士,2007年6月,戴少龙。
周薇《论民间图式在壁画中的运用》,湖北美术学院,硕士,2007年6月,唐小禾、陈绿寿。
岳锋《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壁画艺术符号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6月,张玉泉。
杨小斌《莫高窟隋唐壁画的色彩及情感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6月,岳嵘琪。
河路罗《感情融入艺术的再认识——以早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为题材来探索》,天津美术学院,硕士,2007年7月,何家英。
刘靖戎《论白沙壁画艺术价值》,西北民族大学,硕士,2007年,周大正。
谢明《唐代筝乐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喻意志。
陈继春《中国美术中琐罗亚德教因素研究——以南北朝至隋唐石窟、石棺床和丝绸纹样为中心》,中央美术学院,博士,2006,金维诺。
本文关键词:美国汉学家梅维恒的变文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190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