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

发布时间:2016-12-09 19:03

  本文关键词:汉至民国时期咸阳城市地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09年

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

张祖群  

【摘要】: 清以来咸阳县地跨渭河,包括泾河、渭河之交的咸阳原、渭河南北的河流阶地两部分。咸阳县地理空间统一,语言文化统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聚落、先秦帝王陵墓(误周陵)、周封程邑、秦咸阳都城、西汉帝王陵区等地理空间载体,是演绎汉民族主体文化的重要场所,是一个完整的地域文化单元。以清以来咸阳县聚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史地理为基础,对咸阳县聚落地理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提取重大历史事件,充实性解读咸阳县聚落的时间属性、空间属性、结构属性,对区域人类家园营造经验的总结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赋予该区域汉文化复兴、村落文化认同、村落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实践意义。 本研究基本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为基础部分,包括第1章绪论。在有关概念厘定基础上,介绍村落对于人类史研究的意义,对古村落研究进行综述,研究史料、模式与框架的说明。以及咸阳县聚落起源、发展的史地背景,清代以前村落发展简述。 第二部分实证研究,包括3章:第2章是清代咸阳县村落研究,第3章是民国时期咸阳县村落研究,第4章是民国时期咸阳县村落研究。对每个时段在现有资料范围内进行村落统计研究,探讨村落的分布变化,复原村民的生活。 第三部分为余论,包括第5章,阐述了清代以来咸阳县村落分布变化过程与总结了村落社会生活,最后叙述了研究期望:走进历史场景。 第四部分为2个附录:附录1为研究范围历史沿革变迁,附录2为安陵文化景观田野调查报告。 研究结论认为:历史时期咸阳原村落分布变化过程表现如下,第一,清以前咸阳县村落不多,多位于渭河南北的一级阶地、二级阶地。清代以来一直到民国期间,咸阳县聚落人口呈现缓慢增加,到共和国时期,村落数量与人口才有较大规模的增加。第二,初步探讨与梳理清代咸阳县上村落四种名称分类:以历史人物与传说而起的村落;以庙观而名的村落;以交通经济而盛的村落;以防卫而得名的地名,多名寨、堡。清代咸阳县村落变化典型的表现为村落移民和修筑堡寨卫村。探讨了大村与小村区分机制。第三,民国时期咸阳原村落与人口受灾荒、战乱等严重影响。特别是1929-1932年的干旱大灾荒,致使阳原上村落与人口减少了大约1/3。第四、1949年以后咸阳原村落存在上升、减少、猛量增加、趋缓减少的数量特征。新增村落呈现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四,或者孤立增加产生某个村庄(如七户窑)的特征。清代以来咸阳县村落布局的空间特征体现为:宏观上村落多沿黄土湾的冲刷沟与断崖分布:中观上村落突破城墙(土壕)向外扩展;微观上村落房屋空间结构的也有变化,如出现一院多间单层(或多层)的封闭院落结构。从人地关系角度选取典型事件复原了清代、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咸阳县范围村落的社会生活。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初步总结如下:①在方法上,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多学科综合研究咸阳县地理范围内的村落变化与社会生活。在研究范式上,试图打破以往个案研究或者纯粹理论研究惯例,对清代以来咸阳县地理范围内的村落进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民族志”模式解读,并试图解构咸阳县范围聚落(古村落)的时间文化因子与专题文化因子,形成“对比研究——实地考察——构建理论——验证理论”规范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②在研究结论上,初步复原了清代以来咸阳县村落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初步总结了咸阳县村落布局的时空特点。③在应用价值上,通过探讨其人地关系与社会文化变迁,学术界更应重视和加强村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秦汉文化的复兴。有效拓展了历史乡村地理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对人类家园营造有一定升华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928.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77
  • 第1节 有关概念的厘定11-22
  • 一、基本概念11-21
  • 二、时间空间与研究对象界定21-22
  • 第2节 村落研究综述22-43
  • 一、国内外聚落(村落)研究现状22-34
  • 二、聚落(村落)地理与人地关系研究34-38
  • 三、村落环境解说研究38-40
  • 四、村落:对于人类史研究的意义40-43
  • 第3节 研究方法43-50
  • 一、聚落(村落)历史的判别方法43-44
  • 二、不同学科研究方法44-46
  • 三、"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民族志"研究模式46-50
  • 第4节 咸阳县聚落起源、发展的史地背景50-66
  • 一、咸阳历史地貌概况50-54
  • 二、咸阳原的切割与渭河的北移54-55
  • 三、清代以前咸阳聚落简述55-66
  • 第5节 研究史料与框架66-73
  • 一、几种基本研究史料66-69
  • 二、不同史料之间关系69-70
  • 三、技术路线与研究结构70-73
  • 五、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73
  • 第6节 小结73-77
  • 第2章清 代咸阳县村落的分布变化与社会77-113
  • 第1节 大村与小村:分区而异77-92
  • 一、清代咸阳县的村落统计77-88
  • 二、村落名称分类88-90
  • 三、小村与大村:分区而异90-92
  • 第2节 村落移民与堡寨卫村92-98
  • 一、村落移民93-95
  • 二、修筑堡寨卫村95-98
  • 第3节 村民的生活与环境98-110
  • 一、农时活动的地方经验98-103
  • 二、农业生产工具103-106
  • 三、人地矛盾、民官矛盾106-110
  • 第4节 小节110-113
  • 第3章 民国时期咸阳县村落的分布变化与社会113-155
  • 第1节 村落总体情况113-130
  • 第2节 村落的地域差异与削减130-138
  • 一、村落平均规模的地域差异130-131
  • 二、村落形态的地域差异131-133
  • 三、村落生产习俗的地域差异133-136
  • 四、自然灾害对村落数量、村落人口等影响136-138
  • 第3节 水与村落138-148
  • 一、地下水与水井138-147
  • 二、地下水位下降147-148
  • 第4节 村民的生活:丧葬与节日148-153
  • 一、村民的丧葬148-151
  • 二、村民的节日151-153
  • 第5节 小结153-155
  • 第4章 共和国时期秦都区、渭城区村落的分布变化与社会155-205
  • 第1节 村落总体情况155-168
  • 一、现代社区(村)设置155-167
  • 二、咸阳市聚落人口分布的三圈层167-168
  • 第2节 村落变化168-185
  • 一、村落的空间变化168-179
  • 二、村落的社会变化179-185
  • 第3节 村落的土地与农业生产185-194
  • 一、村落的土地185-188
  • 二、村落的农业生产188-194
  • 第4节 村民的生活194-204
  • 一、村民的生活时序194-197
  • 二、村民的娱乐与节日197-204
  • 第5节 小结204-205
  • 第5章 回顾与展望205-223
  • 第1节 清代以来咸阳县村落地理调查的时空特征205-211
  • 一、村落的环境观205-206
  • 二、清代以前威阳县聚落时空分布的特点206-207
  • 三、清代以来咸阳县村落分布变化过程207-210
  • 四、清代以来咸阳县村落的社会生活210-211
  • 五、清代以来三个时段村落调查与研究的共性211
  • 第2节 研究反思:走进历史场景211-223
  • 一、历史地理学界研究传统212-213
  • 二、关于民族志与内业工作213-215
  • 三、关于田野调查与研究文本215-217
  • 四、村落研究史观217-221
  • 五、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221-223
  • 附录1 研究范围历史沿革变迁223-225
  • 附录2 安陵文化景观田野调查报告225-237
  • 参考文献237-251
  • 致谢251-254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254-255
  • 附图255-25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慧子;曹小曙;李丹;;传承性视角下乡村聚落历史时空格局特征及演化研究——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J];人文地理;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定海;海南岛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牛艳婷;汉至民国时期咸阳城市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为才;徽州古村落的审美意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认识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3 邓冰,吴必虎,高向平,李轩逸;北美大学环境解说专业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4 冯淑华;古村落旅游解说系统探讨[J];商业研究;2005年08期

    5 黄芳;浅议我国传统民居旅游资源[J];武陵学刊;1997年06期

    6 陆翔兴;;国际地理联合会有关乡村地理的学术活动[J];地理译报;1990年02期

    7 吴必虎,高向平,邓冰;国内外环境解说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8 陆林,凌善金,焦华富,王莉;徽州古村落的景观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理科学;2004年06期

    9 桑广书;;秦末以来秦都咸阳地貌演变[J];地理科学;2005年06期

    10 沙润;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的自然地理背景[J];地理科学;1998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詹静;诸葛古村落土地制度变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恒展;;《毛大福》本事考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李锋;;从《穷汉词》看蒲松龄的“惧贫”情结[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冯广宏;;禹生西羌广柔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刘洋;宋桂杰;;节约型建筑——严寒地区单层住屋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2期

    5 周振伦;黄云念;张帆;王波;;西南地区村镇住宅生态节能与技术范式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6 杨豪中;王赢;温亚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村落形态发展影响分析——以关中地区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7 戴维海;黄春;高振华;;高职教育文化引进融合企业文化的认知与运作——以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引进融合优秀企业文化为例[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尤晟;制度变迁中的有限理性[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9 李德新;;唐代火灾及防治措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钱文艳;建国50年浙江农村社会变革与农民婚姻状况的历史变迁[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明;;简论《管子》的社会保障思想[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王景新;麻勇爱;詹静;;江南村落土地的产权分化与制度安排——基于诸葛古村落土地契约文书的研究[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4 张祖群;;试论南北锣鼓巷的历史变迁与“人文北京”建设[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5 王琪;于晓南;;我国古代观叶植物文化探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6 李晨宇;;基于用户黏性的中国社交网站盈利模式可持续性分析——以人人网的用户黏性分析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郭云忠;;法学实证研究的种类及其地点选择[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陈晶晶;张爱国;;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初探[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9 马龙;刘临安;;重构景象空间 彰显古城雄姿——潼关故城保护规划的理念[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10 贺子奇;;保护古城遗产,发展文化产业——平遥古城遗产探析与保护开发[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10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威;鄂西南古集镇空间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黄兰;中山沙田水乡聚落户外空间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陈艳艳;河南省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唐伟;军工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谢大飞;大连金石滩生态旅游环境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辰;明代私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伟霞;基于自主营建模式的地坑窑居更新与保护[D];郑州大学;2010年

    10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唐宋海南贬谪文人心态之比较[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2 黄成勇;;庄子“天人合一”思想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符和积;;道教在海南黎族地区的传播与民族化[J];中国道教;2006年03期

    4 管驰明,陈干,贾玉连;乡村聚落群结构分形性特征研究——以浙江省平湖县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年02期

    5 桑广书;;秦末以来秦都咸阳地貌演变[J];地理科学;2005年06期

    6 曾早早;方修琦;叶瑜;;吉林省近300年来聚落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2011年01期

    7 严钦尚;西康居住地理[J];地理学报;1939年00期

    8 陈述彭 ,杨利普;遵义附近之聚落[J];地理学报;1943年00期

    9 侯仁之;城市历史地理的研究与城市规划[J];地理学报;1979年04期

    10 陈桥驿;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J];地理学报;198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成萍;清代琼黎图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张楠;作为社会结构表征的中国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4 牛会聪;多元文化生态廊道影响下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5 张以红;潭江流域城乡聚落发展及其形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黄忠怀;整合与分化——明永乐以后河北平原的村落形态及其演变[D];复旦大学;2003年

    7 谭立峰;河北传统堡寨聚落演进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赵逵;川盐古道上的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林志森;基于社区结构的传统聚落形态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惠怡安;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村聚落发展及其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爱玲;徐州城市历史地理浅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吴朋飞;韩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齐大英;民国时期山西中南部乡村聚落的规模和形态结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金辉;历史时期关中平原的渭水河道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思敏;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聚落体系重构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华富;民国时期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调查报告[J];安徽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2 李琳琦;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李青;平衡·重点·协调——我国三代领导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研究中的认识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5 李建新;环境转变论与中国环境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韩茂莉;论西北开发的可持续性进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8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1期

    9 李树德;再论水资源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邓冰,吴必虎,高向平,李轩逸;北美大学环境解说专业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祖群;清代以来咸阳村落的分布变化和社会之考察[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牛艳婷;汉至民国时期咸阳城市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

    相关作者

    >牛艳婷 >张祖群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汉至民国时期咸阳城市地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8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08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d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