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选举社会”的概念——秦汉至晚清社会形态命名初探

发布时间:2018-08-18 17:49
【摘要】:有别于现代民主选举制度的中国古代选举制度,经历了从西汉到晚清、从察举到科举两千多年的发展。这一发展趋势使政治权力、经济财富和社会地位与名望这些在传统社会中结为一体的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基本上是通过选拔来实现,终于使中国的社会形态从西周至春秋的"世袭社会"转变为一种"选举社会",亦即从一种封闭的等级制社会转变为一种流动的等级制社会。尤其在宋以后,"士大夫多出草野",统治阶级的再生产发生了一种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也深刻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观瞻,以及个人和家族想要上升的途径选择。正是基于此,用"选举社会"的概念来解释从秦汉到晚清的社会结构的演变看来是有相当多证据支持的,比较符合历史的真相和历史上的人们对自身所处社会的理解。另外,比较起其他解释这一历史时期的概念,--例如侧重经济社会的"封建社会"概念和侧重政治上层的"官僚帝国社会"的概念,这一概念看来也更有说服力,因为它从主要社会资源的分配决定着社会结构的观察角度,沟通了政治与社会、上层与下层。同时,"选举社会"这个概念还是一个最能显示中国历史文明所独具的特色的一个解释性概念。
[Abstract]: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democratic election system, the ancient Chinese electoral system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from the examination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for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This trend has l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social resources, political power, economic wealth and social status and prestige, which are integrated in traditional societies, basically through selection, Finally, the social form of China changed from "hereditary society" to "election society" 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o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at is, from a closed hierarchical society to a mobile hierarchical society. Especially after Song Dynasty,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ruling class took place a kind of fundamental change, which also deeply affected the outlook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the way that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wanted to rise. Based on this, the concept of "election society" is used to explain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from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is supported by quite a lot of evidences and accords with the historical truth and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ir own society. In addition, it seems more convincing to compare other concepts that explain this historical period for example, the concept of "feudal society", which focuses on economic and social life, and the concept of "bureaucratic empire", which focuses on the political upper echelons, Because it determines the social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allocation of the main social resources, it communicates politics with society, upper and lower levels.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cept of "election society" is also an explanatory concept which can best show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historical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建淼;有关中国行政法理上的行政授权问题[J];中国法学;1994年02期

2 毛寿龙;信息与政策及其制度分析[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1期

3 高其才;习惯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2年03期

4 刘中民;关于冷战后世界民族主义的若干认识[J];世界民族;1999年04期

5 邓正来;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研究[J];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6 陈宝良;明末儒家伦理的困境及其新动向[J];史学月刊;2000年05期

7 徐忠明;论中国古代刑事审判传统[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1期

8 李金;;市场化条件下身份格局的变化:分化、延续与转换——从身份的视角看中国社会分层秩序问题[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9 胡鸿保,王建民;近年来社会文化人类学若干热点透视[J];民族研究;2001年01期

10 王义桅;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J];美国研究;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平;;对布依族文化现状及前景的几点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五)——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5年

2 李斌;;农民市民化与电大教育空间[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3 王毅杰;梁子浪;;试析流动儿童与城市社会的融合困境[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耿云志;;傅斯年对五四运动的反思——从傅斯年致袁同礼的信谈起[A];“傅斯年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童海芳;;国家主权与宪政价值之研究——基于经济全球化背景[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6 林乐昌;;王阳明的讲学生涯和社会教化使命[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周峰;陈静;;我国行政发展的目标选择分析[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孔凡宏;陈向阳;李强华;;西方“民主制行政”的发生机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叶麒麟;;论乡镇政府在征地中的角色定位——从乡镇政府行政行为的逻辑谈起[A];乡镇论坛杂志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农民土地权益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阳盛益;黄红华;;体制内外并行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思路[A];“征地制度改革与集体土地流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飞;唐代试策研究(《唐代官人文学研究》第一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王宝红;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黄敬斌;十八世纪以降江南居民的消费[D];复旦大学;2006年

4 赵宁宁;寻找教育政策制定的研究基础[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秦海滢;明代山东教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府际关系:一种法律的途径[D];复旦大学;2004年

7 庄逸云;清末民初文言小说史[D];复旦大学;2004年

8 于建嵘;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以岳村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9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10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小平;中古佛教寺院经济与世俗王权社会[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袁冲;城镇弱势群体法律援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吴彦;康德的反抗权理论[D];吉林大学;2007年

4 张艳丽;行政权运行机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5 陈洪勋;新时期党转变执政方式的理论考察[D];湘潭大学;2003年

6 唐茉蓉;中国政府再造的基本动因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7 朱红梅;唐宋童子科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视角下的人——境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9 陈兴玛;权力的集中与制约[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10 方瑞环;邓小平法治思想论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震中;;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研究中的理论探索(续)[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唐嘉弘;;“ul田制”及其社会形态初探[A];民族学研究第五辑[C];1983年

2 苏浩;;中国的地缘重心:中华文明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源[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刘惠恕;;借鉴古代科举制度对于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具有现实意义[A];新四军研究(第二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陆建承;科举之恶果[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5年

2 杨齐福;科举考试制度的再审视[N];光明日报;2005年

3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 许小年;从秦到清不是封建社会[N];经济观察报;2008年

4 陈淳;谈酋邦[N];中国文物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牟永红;中国民族典籍文化与社会政治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90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190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7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