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修身之学述论_《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孔子三朝记》考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首都师范大学》 2007年
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
赵文娜
【摘要】: 自《五帝本纪》诞生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关注可谓历史研究有余,文学研究不足。本文吸收借鉴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对《五帝本纪》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进行文学研究,即首先从司马迁之前神话传说和古文献中的五帝出发,梳理出五帝的形象。之后深入《五帝本纪》研究司马迁笔下、心中的五帝是什么形象。通过这两组形象的对比,我们能够发现司马迁对五帝的加工和创作,而且通过结合司马迁自己的思想、经历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可以考察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这就是本文的基本思路。 本文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论述了学术界关于《五帝本纪》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包括成果和不足,并指出了本文创作的价值和独特角度。 正文部分共三章。第一章是对司马迁之前及同时代的文献典籍中有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位帝王的史料进行搜集整理。由于黄帝的影响最大、地位最高,所以对他进行重点考察。通过研究这些史料,我们初步了解了上古神话传说中五帝的历史形象、地位、具体功绩等。 第二章主要对《五帝本纪》中的五帝形象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司马迁在前人的基础上不仅确立了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地位,而且,他在《五帝本纪》中所塑造的五帝,在血统上一脉相承,在事业上也形成了一个发展、完善,最终成就大业的过程。并且,五帝也成为理想帝王的形象,成为后世帝王的典范。 第三章主要结合司马迁的生平经历、思想和时代背景来考察其创作意图。本文认为,,司马迁创作《五帝本纪》以及塑造五帝形象有两个目的,一方面是从他进步的历史观出发,梳理中华民族根脉;另一方面是实现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理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桂珍明;;《史记·五帝本纪》五帝世系与先秦时期民族融合的关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10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宁,易平;“司马谈作史”说质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朱发建;司马迁对“六经”与史学关系的认识[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刘力;董仲舒大一统帝国的社会控制思想[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韩兆琦;司马迁的民族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刘阳仁;中国文明史的开端 《史记》的总纲─—《史记·五帝本纪》散论[J];怀化师专学报;1999年06期
7 尤慎;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8 郭维森;读《史记·五帝本纪》札记[J];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02期
9 黄怀信;关于《大戴礼记》源流的几个问题[J];齐鲁学刊;2005年01期
10 孙锡芳;;《史记·五帝本纪》五帝说浅析——兼论先秦时代产生的两种五帝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华;;粲若经传 继乎六籍——论《史记·五帝本纪》采纳《孟子》的学术史意义[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罗维;;司马迁的死亡情结与悲剧意识——《史记》人物传记的死亡叙事分析[J];船山学刊;2006年04期
3 夏敏;;析《史记》中两位皇家女性的人生状态——从汉高祖的婚姻感情纠葛谈起[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年01期
4 丁进;;今本大、小戴《礼记》编者误说清理[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02期
5 赵振坤;朱张毓洋;;韩国《史记》与《三国史记》比较文学研究概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6 鲁云华;司马迁《史记》创作动因论——从《太史公自序》说起[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章罗生;关于中国报告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理论思考[J];理论与创作;2000年06期
8 李桂民;;神农氏、烈山氏、炎帝的纠葛与远古传说的认识问题[J];理论学刊;2012年03期
9 尤慎;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10 孙景坛;;西汉初期的“黄老之治”新探[J];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春华;颜回资料辑考[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邬可晶;《孔子家语》成书时代和性质问题的再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于海洋;帝国主义批判与世界国家的规范性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5 郭铁娜;汉代非主流文学与汉代社会[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悦;晋隋之际南北文学融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宁;《史记》中悲剧士人的形象意义[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向向;《孔子家语·王言解》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赞赞;《孔子三朝记》考述[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庭伟;司马迁社会思想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栾春磊;“奇”:司马迁的艺术追求[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金伟;《史记》人物之生死解读[D];陕西理工学院;2011年
7 张于;《史记》四字格词语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存周;《大戴礼记》词汇研究[D];广州大学;2006年
9 李蓉;论美国的《史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郭晓华;试论十六国时期胡汉分治的几个问题[D];四川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中奎;;“三皇”和“五帝”:华夏谱系之由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唯声;中国文明的起源应上溯至五帝时代[J];北方论丛;1996年04期
2 赵生群;司马谈作史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3 朱本源;孔子史学观念的现代诠释[J];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03期
4 赖长扬;;司马谈作史补证[J];史学史研究;1981年02期
5 顾颉刚;;班固窃父书[J];史学史研究;1993年02期
6 周文玖;司马迁的“大一统”思想[J];唐都学刊;1994年06期
7 杨向奎;应当给“有虞氏”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J];文史哲;1956年07期
8 周先民;尽善尽美的理想帝王──读《史记·五帝本纪》[J];文学遗产;1995年03期
9 周苏平;;尧、舜、禹“禅让”的历史背景[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10 谢宝笙;尧舜禅让与五帝文化[J];许昌师专学报;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科;王晓玲;;《史记·五帝本纪》与西汉文化的建构[J];求是学刊;2011年04期
2 张强;李丹;;论《本纪》在《史记》中的地位和作用——兼论《史记》以《五帝本纪》为开篇的原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黄季耕;;无韵之离骚——《史记》评论之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4 沈延发;司马迁论《易》[J];殷都学刊;1993年03期
5 李安本;浅谈司马迁《货殖列传》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1997年01期
6 曹迎;略论司马迁《史记》的悲剧性[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王强;;试评古今两位硬汉作家[J];文学教育(上);2007年01期
8 王爱国;;司马迁人生抉择的文化价值——再读《报任安书》所想到的[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08年03期
9 朱孟军;;白璧无瑕[J];思维与智慧;2010年01期
10 卢南乔;论司马迁及其历史编纂学——纪念司马迁诞生二千一百周年[J];文史哲;195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锬辉;;《史记》赞辞褒贬的修辞意义[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2 薛瑞泽;;西汉以后对司马迁的评介[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3 陈小赤;;略论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先进性[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4 周忠庆;;司马迁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的史学家[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5 吕培成;;从《春秋》大义到《史记》之立意提要[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6 刘华祝;;释司马迁“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而遭腐刑[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7 方铭;;《史记》的尊孔重儒问题[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雷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著史宗旨述论[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9 崔继军;赵佳妮;;《史记》微言张骞的几种情况[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10 陈少辉;;莎士比亚与司马迁死亡观比较[A];外国文学论集——世纪末的探索与思考[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亭;[N];北京日报;2001年
2 李丹;[N];珠海特区报;2008年
3 文广;[N];联合时报;2000年
4 吕培成 吴玲玲;[N];光明日报;2005年
5 储国强 张琳;[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孙豹隐 樊兆青;[N];人民日报;2001年
7 白漠男;[N];中国改革报;2006年
8 刘琪;[N];中国艺术报;2003年
9 彩霞;[N];中国档案报;2004年
10 凌朝栋;[N];渭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向阳;太阳能玻璃的加工及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2009年
2 吴雄英;毛涤复合纱线加工、结构、力学性能及其织物[D];东华大学;1999年
3 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宁;《史记》叙事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丁国盛;中英双语者词汇表征与加工的脑机制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
7 郑泓;聚合物挤出成型过程计算机模拟与流场中大分子链形态流变学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任刚;《史记》人物取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乔宇;柑橘汁香气活性化合物的鉴定及其在加工和储藏中的变化[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10 王涛;元前《史记》诠释文献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文娜;司马迁《五帝本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福燕;司马迁与鲁迅比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郭春雨;《史记》的中下层人物形象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德祥;汉代儒家商人观念[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杜建蓉;司马迁、桑弘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6 吴学哲;论司马迁与《周易》[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肖宏丽;司马迁的帝王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8 路雪莉;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9 张秋佳;从《史记》征引史料看司马迁的文献整理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金媛媛;司马迁笔下的商人与政治[D];内蒙古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孔子三朝记》考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4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24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