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本文关键词:《荆楚岁时记》中的巫鬼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黑龙江大学》 2009年
试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艾荻
【摘要】: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构成其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研究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首次完整的阐明了他的世界历史思想:世界历史并非从来就有,而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之间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的结果。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确立之后,世界市场随之形成,打破了各个民族国家闭关自守的发展状态,将世界联为一个整体。至此各个民族历史逐渐卷入到世界历史的发展洪流中。我们对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的把握始终应该坚持这样两种尺度:一方面,世界历史向我们揭示了历史客体发展的总体性趋势,也就是说世界历史相较于单一的民族历史而言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联系。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各个民族国家,不论是出于自愿还是被迫都不再封闭孤立,而是相互交往、相互依存,它们的发展与世界历史形成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变,不但受到本国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制约,同时还受到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影响,从而打破了民族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依次更替的顺序,出现了“共生性”与“跳跃性”发展的新趋势。通过交往与交流,落后国家可以直接的借鉴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大大缩短了赶超先进国家所需的时间。也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落后国家可以在吸收、借鉴资本主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步入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世界历史向我们揭示了历史主体的全面性,也就是说世界历史指代的是特定历史时代主体的解放和发展程度,揭示人类由地域性的存在向世界历史性的存在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始终认为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因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条件,其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其二是交往的普遍发展。只有在以上条件下人们才可以打破强制性的分工,使人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换句话说,世界历史作为人类生产力在世界空间范围内的现实表现,为人类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场所。在其中,“人类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1摆脱异化束缚,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本文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进行始源性的探究;第二章主要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以及主要内容进行研究;第三章主要阐释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A81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苑丽丽;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重读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启示[D];汕头大学;2011年
2 朱文靓;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险明;论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J];哲学研究;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孟宪凤;;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特点论略[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2 倪正茂;;激励法学要言[J];东方法学;2009年01期
3 冯定雄;;波斯帝国时期巴比伦文化对犹太文化的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06期
4 陈超;;对明清之交“东学西渐”的思考——兼论中国文化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J];东南学术;2011年04期
5 公丕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司法改革[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李天纲;17、18世纪的中西“年代学”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丁杨;;论伏尔泰的史学思想[J];法国研究;2005年02期
8 高建红;;伏尔泰的宗教四重观初论[J];法国研究;2009年03期
9 杜伟;李波;;浅析许霆案中民意与法律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8年32期
10 莎日娜;;《赵氏孤儿》跨文化传播现象考察[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晓川;从新知到常识[D];复旦大学;2011年
4 张志远;丹尼列夫斯基史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圣育;近代乡村自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张智;约瑟夫·德·梅斯特反启蒙思想中的野蛮与文明[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周赟;“应当”的法哲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8 张金岭;“法”眼看中国[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张能全;刑事诉讼生态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王利红;欧洲浪漫主义史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2 林硕;从《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比较透视十八世纪中欧文化差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肖魁伟;林语堂文化传播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4 叶苗乐;重大事件报道与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宁静;《荆楚岁时记》中的巫鬼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姚志国;论马克思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超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严健;颓败而又神秘的帝国[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曾静海;浅析东哥特王国的兴衰[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静;季羡林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风华;关于社会主义国家能力的方法论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沛;;生产力革命和交往革命: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交往理论研究[J];北方论丛;2009年03期
2 张鼎良;;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及其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5期
3 赵志浩;;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概况及其意义[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刘勇;论毛泽东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当代启示[J];长白学刊;2004年06期
5 于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越理论”的方法论意义[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11期
6 孙永超;;浅析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及启示[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季正矩;;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4期
8 俞良早;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J];东南学术;2003年01期
9 彭冰冰;;论马克思的交往方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王浩斌;;党的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世界历史观的实践诠释[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锦涛;[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聚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张春姣;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文化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蕾;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海南大学;2011年
2 吕翠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和当代的全球化[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刘丽威;跨越设想引发的社会历史规律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尹彩峰;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探索[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何远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夏兵玲;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周婷;试论马克思的两大社会发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姜茜;马克思跨越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D];安徽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曜;;《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求是;2008年12期
2 曹胜;;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内涵及方法论意义[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洪韵珊;关于巴黎公社产生渊源问题的探讨[J];社会科学研究;1981年02期
4 景荫;峰君;;殖民主义罪恶制度必然灭亡——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J];国际政治研究;1983年01期
5 宋定国;;学习恩格斯,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5年03期
6 顾航宇;工人阶级解放的条件是消灭一切阶级吗?[J];社会科学研究;1989年03期
7 王志雄;论马克思主义的法律观和自由观[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8 杨韬;;评“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2年05期
9 陆剑杰;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实践唯物主义特质[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3年03期
10 陶晴;;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研究人类学问题的目的意图初探[J];创造;199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卫国;;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彭菁霜;;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瑾;;论全球化——马克思、斯密和李斯特三种理论比较[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4 潘斌;;马克思的危机理论及其当代意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胡春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其中国化[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6 冯青淑;;社会主义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7 田启波;王红;;如何看待马克思社会批判范式的当代价值——基于对以人为本制度维度的思考[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8 丁任重;孟庆红;李刚;;资本、增长与储蓄一投资转化机制[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9 任天飞;肖彦花;;《资本论》中的服务消费理论与中国服务业的发展[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汪济生;;必须正视马克思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A];2004生态美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磊;[N];光明日报;2006年
2 世历所 于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钟益文;[N];光明日报;2007年
4 陈众议;[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冯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6 杜宇民;[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张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8 高天琼 贺祥林;[N];光明日报;2006年
9 王国宏;[N];学习时报;2006年
10 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领导小组副组长、教授、少将 黄宏;[N];浙江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兰芳;马克思恩格斯的和平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定清;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与欧洲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海波;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杜秀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及其影响探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周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6 程宏燕;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文化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司春燕;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正义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8 高凤敏;马克思恩格斯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秦秋;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当代反思[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荻;试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欧朝安;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广州大学;2011年
3 韩立娟;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西南大学;2012年
4 史清元;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探析[D];东北大学;2010年
5 刘刚;马克思恩格斯居住正义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邹德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D];兰州大学;2010年
7 陈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苏州大学;2010年
8 贺团卫;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思想与当代中国人权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杰;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南昌大学;2011年
10 李鸿凯;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与当代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荆楚岁时记》中的巫鬼文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4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3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