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家庭中的社会教化
[Abstract]:Ancient Chinese social education is the universal moral training and emotional edific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implemented by the rulers through various means of administration or education, so that the whole society can form a unified moral understanding and moral practi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hange the people into vulgarity" and form a good style of the people, and then to achieve social stability for a long time. The social education in the family is a basic way to carry on the social education. It restric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tabilizing society.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分类号】:K20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喜珍;中国古代儒家经济伦理思想历程与特征探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雷立成;传统家训德教理念结构及现实意义[J];船山学刊;2001年04期
3 王学;中国古代家训的价值取向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4 施敏锋;;传统家训中的伦理道德教育理念及其当下价值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03期
5 雷立成;传统家训德教理念及其现实意义[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6 孙倩;施敏锋;徐惠红;;传统家训中的德育观及现实价值[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施敏锋;孙倩;蒋乐琪;;古代家训中的教化意蕴及其当下价值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王长金;传统家训的德育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王长金;论传统家训的家庭发展观[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10 孙俊;;浅议中华传统的廉洁文化及其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志勇;唐宋家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蓉;从《朱子家礼》看儒家的家庭伦理观[D];辽宁大学;2011年
2 陈志勇;唐代家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然;明代家训中的经济观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姚社;宋代家训中的妇女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薛飞;传统父亲人格结构的现代转换及其价值[D];苏州大学;2009年
6 张敏;我国古代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倪子君;新型节约观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8 郭丽芳;民国时期普通知识分子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张霞;;汉代社会教化模式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张明义;甘毅臻;;论武当道教孝道伦理思想[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刘华;;马克思主义与教化——以儒家教化理念为视角反思马克思主义社会教化的缺失[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4 仲兆宏;;晚清常州宗族与地方教育机构的社会教化[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02期
5 杨建领;认识主体的文化个性塑造[J];许昌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6 胡智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教化过程中自身合法性的构建与维护[J];世纪桥;2010年07期
7 黄雨恒;;浅析乡村文化阶层的社会教化功能[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4期
8 闫利雅;;宋代私学的特性及其社会教化功能[J];文教资料;2009年35期
9 陈明晖;;因果业报说与社会教化[J];法音;1990年10期
10 王平;宋江悲剧性格的文化阐释[J];明清小说研究;199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鹰;;提高家长道德素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务之急[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2 田雅娥;;第二讲 更新家教观念 争做合格家长[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3 孙浩哲;;第八讲 我国家庭教养方式的误区及对策[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4 赵莉;;谈家庭教育的时代特点与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A];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年会资料汇编[C];2001年
5 段维荣;;全日制幼儿园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6 王锐;;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林佩淳;;家庭教育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8 乔晓莉;;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浅谈班主任与家庭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9 申卫平;;用“心”托起明天的太阳——家庭教育方法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10 陆超;张余恨;李俊达;宁德志;;浅析农村家庭教育现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述玉;家庭教育中的“无为而治”[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2 叶阿炳;家庭教育不是“私事”[N];今日信息报;2003年
3 尚意;“不讲理”的家庭教育[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记者 陈玮 赵海旭 通讯员 周盼;教白领们学习怎样“读懂”孩子[N];杭州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高毅哲;中教观察:家庭教育如何补上德育“短板”[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杨晋生;家庭教育要适度[N];山西日报;2002年
7 秀章;家庭教育 身教为先[N];山西日报;2003年
8 苗元江;家庭教育ABC[N];大众科技报;2001年
9 刘素贞;家庭教育的错误[N];健康报;2001年
10 王英伦 记者 吕扬;家庭教育——天下父母共同的话题[N];陕西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有英;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肖强;学校课程与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雪红;传播与转型:走向生活世界的宋代社会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佳;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杜常顺;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7 左群英;儿童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兴;从培养“男性附属品”到促成“社会半边天”[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玉梅;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震虹;理工科大学生的社会化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2 简虎;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自斌;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清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龚雯;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城市适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刘文瑞;王安石社会教化理论的建构及其现代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8 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王俊景;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10 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350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350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