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源说”与中国接受西学的初始心态
[Abstract]:As a new thing, the acceptance of Chinese people has a long process, in this process, the attitude of Chinese towards western culture is constantly changing. Western culture has attracted great interest from many people since it was introduced in large numbers in the Ming Dynasty,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impacted some deep-rooted idea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 The thought of "the origin of western learning" is the main argu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estern learning and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theory of the source of western learning "has repeatedly emphasized the absolute superiority of Chinese culture and formed some fixed prejudices." The theory of "the source of western learning" echoed the ancient style of the Qing Dynasty, which made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ceive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scientific spirit in the western studies blocked the way to China. Just as we thought that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re "magic tricks" of "secretly hurting the king" and were fascinated by the tremendous achievements made in the Sinology of Qianjia, the seeds of the western industrial revolution had quietly sprouted, and since then, The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 is widening.
【作者单位】: 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四川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10491731)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军;女性文学的误读与精读[J];闽江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许龙;自负·自恋·自渎——试论屠隆的文人心态(上)[J];嘉应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3 马艳艳;;绿蒂作品中的中国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4 孙海芳;心态的不同与姿态的迥异——浅析《静静的顿河》中的爱情悲剧[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5 张媛媛;李忠霞;;危机之下人之心态——解读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2期
6 缪爱英;;从杜十娘与茶花女的比较看中西文化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张丽珍;杨晓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族性——与《罗密欧与朱丽叶》比较谈[J];科技信息;2009年26期
8 王成宇;;语言、性与殖民心态的失落——解读库切的《耻》[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6期
9 韩向阳;;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新探[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2期
10 张萍;;从文化类似性看《瓦解》中的帝国逆写策略[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晓冷;;日本近代文学与西方文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戴冠青;;闽南民俗文化对菲华文学的影响[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3 王飞;;西方文论中国化的系统总结[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3)[C];2009年
4 胡艳玲;;论《紫色》中被殖民者的矛盾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鲍迎迎;;论《灶神娘娘》中的母女关系与身份认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裴水妹;;木兰关公在美国 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传统历史人物的运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林惠玲;;现代奥菲尔思之道——叶维廉与里尔克诗的《诗意》(die poetische Idee)与奥菲尔思精神[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申淼;李福印;;Prince Died,What about Snow White——Metaphorical Analysi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曾艳兵;陈秋红;;钱锺书《围城》与卡夫卡《城堡》之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曾嘉;文化——文学——人[N];文艺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赵玉;英语文学界关注两大新文化现象[N];深圳商报;2009年
3 杜宇民;穿梭在文化时空中[N];中华读书报;2007年
4 本版编辑 《世界文学》主编 余中先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 钟厚涛 诗人 北塔;希腊文学对世界文学永久性的影响[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5 李春雨;密码背后的“密码”[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黄仲山;幻想文学应走出民族性缺失[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N];文艺报;2008年
8 云也退;沃尔夫重述神话:锋镝下伏诛的“第三种声音”[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杨咏梅;我就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拒绝感动?[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薛玉凤;黎锦扬——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N];文艺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立钱;穆旦与英国现代主义诗歌[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从古希腊到18世纪[D];四川大学;2002年
3 卢铭君;论美狄亚疯癫的主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张喜华;超越东方主义:希尔中国题材作品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张萍;高罗佩及其《狄公案》的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7 陈立华;用戏剧感知生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于在照;越南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之比较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9 金洪大;中、韩近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杜吉刚;西方唯美主义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海龙;从西方文化角度看《大地三部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亚红;东西合璧的女性[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3 华丹;从疏离感看谭恩美的创作[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田丰;美国华裔文学中“新东方主义”的反思和超越[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怡;对峙与融合—论《喜福会》的叙事魅力[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王瑾;改写中国神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丹凤;华侨文学的坚持:黄东平的创作与思想[D];暨南大学;2006年
8 张丽红;十九世纪西方小说对人之现实存在的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争艳;庭院内外——从东方主义视角看赛珍珠的《庭院中的女人》[D];湖南大学;2009年
10 钱剑;东方·赛珍珠·西方[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87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387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