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中思想交流史上的“狂人日记”
[Abstract]:......
【作者单位】: 〔日〕
【分类号】:K2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允经;对于《狂人日记》第一节解释的异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2 公兰谷;;论《狂人日记》[J];文学评论;1980年03期
3 陈清;;两篇《狂人日记》之比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 吴宏聪;张正吾;;《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在中国启蒙文学中的历史地位[J];学术研究;1980年06期
5 鸣树;;立意在反抗——读《狂人日记》[J];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01期
6 王得后;;狂人的形象及其他——《狂人日记》备课札记[J];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07期
7 顾农;读鲁迅对《狂人日记》的自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8 齐锋;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到鲁迅的《狂人日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03期
9 屈正平;论狂人的形象及其表现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10 周音,李克臣;鲁迅小说对外国文学的借鉴[J];社会科学辑刊;198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万鹏;;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A];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2 季元龙;;鲁迅:体裁规范与美学追求[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吕永;周森甲;;我国象征主义的源流与特点[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4 杨成秀;;沈心工与白话文——兼论我国近代白话体歌曲创作的初始阶段[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福勤;;瞿秋白与鲁迅文学传统[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6 朴宰雨;;序一[A];现代东亚语境中的鲁迅研究——中韩鲁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朴宰雨;;韩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A];现代东亚语境中的鲁迅研究——中韩鲁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金时俊;;流亡中国的韩国知识分子和鲁迅[A];现代东亚语境中的鲁迅研究——中韩鲁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金良守;;殖民地知识分子与鲁迅[A];现代东亚语境中的鲁迅研究——中韩鲁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金河林;;鲁迅与他的文学在韩国的影响[A];现代东亚语境中的鲁迅研究——中韩鲁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三强;赤裸裸的“傲慢”与“偏见”[N];北京日报;2003年
2 人民文学出版社 岳洪治;努力出版精品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3 郭文景;谈几点艺术常识 析两种批评手法[N];音乐周报;2004年
4 洪巧俊;环保“狂人”与“环保中国”[N];南方周末;2005年
5 章亚昕;节庆文化心态[N];人民日报;2005年
6 徐雁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南京大学教授;阅读造就一个时代的风情 经典·时尚[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7 记者 紫茵;中国文艺评论奖揭晓 9位音乐家榜上有名[N];音乐周报;2005年
8 于加朋;质疑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N];中国经营报;2005年
9 鲁元军;鲁迅为何看重《中国人德行》[N];北京日报;2006年
10 韩庆祥;以人为本是一种“文化启蒙”[N];北京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崔云伟;鲁迅与西方表现主义美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歌东;启蒙与革命[D];吉林大学;2006年
4 钱伟;鲁迅与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学[D];复旦大学;2006年
5 王进;流亡异邦的中国文学:张爱玲的启示[D];复旦大学;2006年
6 黄琼英;鲁迅作品语言历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伟琴;反语的语用和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2 雷霖;意义的焦虑[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朱春燕;文学性与话语偏离[D];浙江大学;2006年
4 李艳葳;晚清域外侦探小说对中国现代文学时间叙事模式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放远;鲁迅与夏目漱石小说讽刺艺术的比较[D];吉林大学;2006年
6 田静;“时间”构筑的现代[D];西南大学;2006年
7 秦红雨;破碎天空下的挣扎与拷问[D];西南大学;2006年
8 华英;徘徊在文学与历史之间[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素英;穿越时空的心灵连接[D];郑州大学;2006年
10 赫灵华;鲁迅序跋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28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428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