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瓦格纳对王弼《老子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6 22:00
本文关键词:论瓦格纳对王弼《老子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瓦格纳作为一个诠释学背景出身的德国汉学家,他认为王弼以及同时代人首先假设了经典文本的内在同一性,即这些出自不同作者的文本都在讨论着同一个哲学问题:“万物之所以”。由于仅对字面意思进行训考会因使用错误的解读策略造成对《老子》的误读,解疑除弊,廓清《老子》中的哲学内涵是王弼对其进行注解的初衷,对其它竞争性的注释文本的反对态度是他的基调。作为一个注释家,王弼的过人之处主要表现在有自己明确一贯的哲学主张以及在注释中遵循了严格的方法和文本逻辑,他用文本自解、内裂式注解等手段将文本中缺少的主、宾语补足,解释喻象以使其内涵明确,发现并阐释了《老子》在结构上暗含的信息,这些有效的工作使他的注释不仅有出色的说服力、清晰的逻辑、高质量的品质,还有着现代注释学意义上的“可证真/证伪”性。 本文共分成四个部分。引论部分简介王弼《老子注》的国内研究情况以及瓦格纳的观点;第一章概述瓦格纳的学术经历以及作为其理论背景的诠释学;第二章分成两部分,一是介绍瓦格纳对王弼注《老子》时的前结构的研究,主要观点有四,经学中衰,诸子之学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师法家法松动,注释的标准由外在的权威回到了注释文本本身的品质上;重疏通义量!,变神学为哲学,变繁琐章句为内向思辨;青年人自信有重建传统,并以清谈讨论、注释经典、用政治哲学承担时代问题为获得尊重的方式之一。二是介绍瓦格纳对王弼注释策略的研究。瓦格纳认为王弼首先假设了文本的同质性,次而使用对修辞手段的解码;就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的整理;综合手段翻译本文等技艺,最大程度减少本文的多义性,他提出链体结构,认为这是一种内含大量隐藏信息的哲学化行文方式,由王弼从老子本文中,
本文编号:252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5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