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简论侯外庐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7-03-09 10:30

  本文关键词:简论侯外庐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大学》 2015年

简论侯外庐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探索

李航  

【摘要】:侯外庐在中国社会史研究方面成果丰硕。代表性的主要有通过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他提出了“古典古代”与“亚细亚的古代”属于同一发展阶段但是走的是不同的路径,以此为基础他探索了中国古代“城市国家”和氏族制度残余等问题。在中国封建社会史研究中提出占据主导地位的土地制度为土地国有制,同时提出以法典化作为社会史分期的标志。这些观点是侯外庐在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为指导的基础上提出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上述观点的论述探讨侯外庐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和贡献,并就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做出一些探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0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才,梁涛;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的史学开创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03期

2 洪认清;;20世纪前半期学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思想[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尹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4 张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的简要回顾及评价[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5 杨生民;侯外庐先生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研究中的卓越贡献[J];晋阳学刊;1994年01期

6 蒋大椿;八十年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一)[J];历史教学;2000年06期

7 朱政惠;;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J];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06期

8 黎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J];历史研究;1983年02期

9 刘大年;;侯外庐与马克思主义历史学[J];历史研究;1988年01期

10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学[J];历史研究;1996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刘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军福;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侯外庐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2 钱丹红;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3 时亮;侯外庐与《中国古代社会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5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7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包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继武;;对人学五个“要义”和“以人为本”内涵的看法——与顾智明教授商榷[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4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5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6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彭希义;;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问题研究——基于贵阳花溪区彝族农民工群体的调查[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刘琳;;马克思政治伦理思想三题论略[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周旋;“公私财物”之内涵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建国;新疆国有资产管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4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郭云英;统筹城乡视域中的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6 苏焕菊;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姚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大椿;近五十年来的史学理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2 陈希红;评陶希圣的中国社会史研究[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3 荣天琳;论抗战时期翦伯赞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贡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4 巴新生;“明德”——西周领主土地所有权获取方式试析[J];北方论丛;1998年02期

5 陈英;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学者与传统文化[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丁伟志;;理解先驱——读华岗早期著作有感[J];百年潮;1999年08期

7 陈光前;关于历史事实的概念[J];东北师大学报;1988年04期

8 武少民;;论侯外庐对清代学术史研究的贡献[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2期

9 刘宝才,梁涛;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的史学开创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03期

10 巴新生;西周“宗盟”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庞卓恒;[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立端;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争论研究 (1949-1999)[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国利;钱穆史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朱发建;中国近代史学科学化进程研究(1902—194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唐正芒;论南方局领导的大后方抗战文化运动[D];中共中央党校;199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臣,王国范;试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J];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2 ;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以实证研究为基础[J];新长征;2000年08期

3 侯云灏;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及其基本特点[J];学术研究;2001年12期

4 侯云灏;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与新时期史学思潮[J];史学月刊;2002年06期

5 侯云灏;新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J];学术研究;2002年12期

6 许殿才;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许殿才;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与阶段性特点[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03期

8 张广智;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学遗产传承中的几个问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洪认清;;20世纪前半期学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思想[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洪认清;;抗战时期延安与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区域特色[J];三明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剑平;;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马克思主义史学评价问题[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2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3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4 毛曦;王善军;;坚持与发展:漆侠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田昌五;;坚持郭沫若史学体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A];郭沫若百年诞辰纪念文集[C];1992年

6 孙功达;;四十年来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讨论综述[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7 李红岩;;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三个三十年[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8 杜蒸民;;试评郭沫若的中国古史分期和“百家争鸣”的学说[A];郭沫若研究(第十辑)[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团结报;2013年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沙健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陈前 ;[N];浙江日报;2005年

4 董欣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张凤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顾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7 晓为;[N];光明日报;2001年

8 李红岩;[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记者张微;[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10 张艳国;[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国华;范文澜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D];山东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霏;日本战后人民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辽宁大学;2011年

2 胡纬;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和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航;简论侯外庐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探索[D];河北大学;2015年

4 马英姿;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杨凌林;抗战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D];西南大学;2006年

6 张美丽;20世纪前半期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道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曾黎梅;《学术研究》(云南)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云南的建立与发展[D];云南大学;2011年

8 钱丹红;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9 雷萱;民国时期吴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绍樱;反省与尝试:新时期史学系统论思潮述评(1980-1989)[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简论侯外庐对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的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96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496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5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