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隋唐华北地区民间结社与民众佛教信仰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7 05:43
【摘要】:社,指祭祀社神的地方,后来演化为一种基层行政组织,成为乡里行政体系的一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私社兴起,并在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私社,也被称为“社”、“社邑”、“邑义”等,由民间群众自愿自发结合而成,因此这一类结社也被统称为民间结社。使用民间结社这个概念主要是强调其社会性和民间性。民间结社的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从事佛教信仰的活动和经济互助的活动,从事佛教信仰的活动不可避免的要与佛教发生联系。民间结社从事的佛事活动主要包括造像、建塔、造经、刻经、诵经、写经、修寺等等,也包括其他一些社会福田事业。由于普通群众的宗教信仰通常被排除在传统史学家的历史记载之外,而民间结社恰好记录了部分普通民众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信仰情况,为研究普通民众的佛教信仰提供了历史依据。所以本文以隋唐时期民间结社所反映的民众佛教信仰为研究对象,将民间结社与宗教信仰结合起来,为民间结社研究和宗教信仰研究开拓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佛教的盛行使普通民众纷纷皈依佛教,虔心拜佛,这种共同的宗教信仰把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凝结起来,组成力量雄厚、声势浩大的佛教结社,同时民间结社所从事的造像、建塔、诵经、造经、刻经、写经、念斋等佛事活动,又起到了进一步宣扬佛教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结社与佛教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从民间结社从事的佛事活动中,一方面可以看出民间结社成员对佛教信仰的虔诚程度之高,另一方面从民间结社的个人祈愿中也可以看出普通民众佛教信仰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佛教可以吸引和鼓动广大的平民百姓纷纷成立或加入民间结社,这来源于佛教的救赎性。这是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学所望尘莫及的。儒学正统极端的保守性使人们缺乏对现实的想象力,既而使人们转向救世人于苦难并能让人死后前往极乐净土的佛教。但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制度化宗教,其伦理价值在中国的社会实际中存在一些难以避免的局限,所以佛教不能像儒学那样发展出一套与社会结构系统相适应的伦理体系,适应社会现实需求的儒家伦理价值在社会中依然处于一种主导地位。尽管如此,唐代社会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使儒释道在斗争和融合中发展,共同作用于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 本论文从民间结社这一角度研究普通民众的佛教信仰,通过对隋唐时期华北地区民间结社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联系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密切关注民间结社的佛事活动与宗教功能、佛教信仰意识,以及民间结社与佛教寺院的关系等,考察华北地区中下层普通民众的佛教信仰状况,重现历史上佛教发展顶峰的盛况情景。同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可以使我们拓宽视野,变换角度,自下而上地认识这一时期佛教的发展与思想情况,对于偏重于研究社会上层的宗教信仰来说,多少是个补充,有益于全面认识这一时期的佛教史与思想史。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宪实;唐朝政府的民间结社政策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郝春文;隋唐五代宋初佛社与寺院的关系[J];敦煌学辑刊;1990年01期

3 宁可;述“社邑”[J];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4 郝春文;《敦煌社邑文书辑校》补遗(一)[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5 秦明智;;隋开皇元年李阿昌造像碑[J];文物;1983年07期

6 朱晓芳;王进先;;长治市博物馆藏唐乾封元年阿弥陀造像[J];文物;1987年03期

7 周建军;徐海燕;;山东巨野石佛寺北齐造像刊经碑[J];文物;1997年03期

8 唐耕耦;;房山石经题记中的唐代社邑[J];文献;1989年01期

9 党燕妮;;晚唐五代宋初敦煌佛教信仰特点初探[J];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02期

10 杨际平;唐末五代宋初敦煌社邑的几个问题[J];中国史研究;2001年04期



本文编号:25571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5571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1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