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西方汉学的思维方式与知识背景考察

发布时间:2017-04-02 14:17

  本文关键词:西方汉学的思维方式与知识背景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西方汉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是西方人在自身文化背景下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对西方人而言它是“中学”,因为它的内容是中国的:对中国人而言,它又是“西学”,因为它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仍属西学的范畴。而汉学研究则是中国学者对汉学进行的再研究。汉学和汉学研究都是在跨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具有自觉的比较文化视野。从哲学思维的层面对西方汉学进行思想方法和知识背景考察,关注其潜在的知识合法性问题,有助于拓展汉学研究及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和深度,辨明全球化时代冲突与融合并存的文化景观,也有助于倡导以“和而不同”为途径的的跨文化对话。 汉学的发展是与两种思维方式相联系的。主体中心理性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把主体或自我置于中心地位,建立起对象化的思维模式,同时也导致了一个分裂的世界。在这一思维方式的引导下,西方的东方学家在西方本土不断扩张着理性的自我,同时在非西方世界中不断寻找和塑造着非理性的他者。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是致思领域的转向和方法论的革命。主体哲学向交互主体哲学的转变就是从独白到对话。这一思维方式的转变也对西方汉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西方汉学家开始以非中心论的心态来探讨文化间的关系,倡导跨文化对话。
【关键词】:汉学 汉学研究 思维方式 知识合法性 比较文化 跨文化对话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07.8
【目录】:
  • 第一部分 西方汉学的历史演变5-9
  • 一、“汉学”释义5-6
  • 二、西方汉学的演变6-7
  • 三、汉学与汉学研究7-9
  • 第二部分 西方汉学的思维方式与知识背景9-22
  • 一、主体中心理性与汉学中的“东方主义”9-16
  • 1、主体中心理性的正反两面9-10
  • 2、东方学与“东方主义”10-13
  • 3、汉学与“东方主义”13-16
  • 二、主体间性思维与汉学16-22
  • 1、从主体哲学到交互主体哲学——后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论问题16-17
  • 2、“理性悬搁”——间性思维在西方汉学中的自发形态17
  • 3、间性思维的自觉运用与西方汉学的新发展17-22
  • 第三部分 汉学与汉学研究的对话前提与陷阱22-31
  • 一、对话的前提22-27
  • 1、汉学研究的显性层面:知识参照系22-24
  • 2、汉学研究的隐性层面:知识合法性——以“韦伯命题”和“冲击——回应”模式为例24-27
  • 二、对话的陷阱27-31
  • 1、自我汉学化27-29
  • 2、自我中心化29-31
  • 第四部分 东西二元对立的超越与跨文化空间的建立31-38
  • 一、差异转化为对立的思维根源:方法论中的二分法31-32
  • 二、间性思维作为跨文化研究的元理论问题32-33
  • 三、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整合以及中国的文化选择33-3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辛颖;论美国汉学界对《论语》中“君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西方汉学的思维方式与知识背景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2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82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d4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