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宋朝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1 17:54
   宋朝立国于五代之后,这一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强势崛起,对宋王朝形成极大压制。与此同时,西南民族地区成为宋王朝重要的“内地边疆”。对于这一地区的有效治理,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历史上的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民族分布的复杂性,致使宋王朝无法采取硬性控制对其进行有效治理,因而采取了较为柔性的文化治理策略。文化治理策略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王道”思想,宋朝在继承中国传统“王道”思想基础之上对其有所发展,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文化治理措施。主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以“大一统”理念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治理措施,一个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社会文化治理措施,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系统性的效应,有效地实施了对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基于此,本文的研究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概括西南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情况。指出西南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导致民族分布呈现散居格局,西南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格局是宋朝文化治理策略形成的基础逻辑。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策略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北宋中前期文化治理策略的形成和南宋时期文化治理策略的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的内容。北宋中前期,西南民族地区的“蛮乱”致使宋朝逐渐重视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问题,并最终形成了文化治理策略。南宋时期继承和发展了文化治理策略,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政治文化治理策略和社会文化治理策略。第三部分从政治文化治理层面展开论述,结构性地梳理了政治文化治理措施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封授官职中的文化治理策略、贡赐关系中的文化治理策略和政区命名中的文化治理策略,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政治文化治理策略的基本结构,是政治文化治理策略实施的基本途径;第四部分主要从社会文化治理策略层面展开论述,结构性地梳理了社会文化治理措施的三个主要方面,包括旌表活动体现的文化治理策略、蕃学教育体现的文化治理策略和信仰改造体现的文化治理策略,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社会文化治理策略的基本结构,是社会文化治理措施实施的基本途径。总体而言,宋朝在西南民族地区实施的文化治理策略效果非常明显,一方面维持了西南民族地区的大体稳定,有效缓和了西南地区的民族矛盾,避免了西南民族地区开发过程中的恶性冲突,在长时期内维持了西南民族地区的和平稳定。另一方面,提高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推动了汉文化在西南民族地区的传播。同时,文化治理策略也为元明清时期土司制度的推行提供了前提。
【学位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K24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目标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宋朝西南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族分布
    第一节 宋朝西南地区地理环境
        一、广南西路的地理环境
        二、川峡四路的地理环境
        三、荆湖路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宋朝西南地区民族分布
        一、广南西路的少数民族分布
        二、川峡四路的少数民族分布
        三、荆湖路的少数民族分布
第三章 宋朝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两宋时期“重北轻南”的政策基调
    第二节 北宋中前期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策略的形成
        一、北宋中期民族形势的变化与“轻南”政策的调整
        二、西南民族地区“蛮乱”与文化治理策略的形成
    第三节 南宋对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策略的继承与发展
        一、南宋时期西南民族地区战略地位的提升
        二、南宋时期对文化治理策略的继承与发展
第四章 以大一统理念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治理策略
    第一节 封授官职中的文化治理策略
    第二节 贡赐关系中的文化治理策略
    第三节 政区命名中的文化治理策略
第五章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社会文化治理策略
    第一节 旌表活动体现的文化治理策略
    第二节 蕃学教育体现的文化治理策略
    第三节 信仰改造体现的文化治理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佳玲;;清代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与国家间的双向调适[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2 李雄涛;;西南民族地区师范生书法教材研究[J];智库时代;2018年50期

3 赵鑫;周钰洁;;西南民族地区乡土知识融入乡村课程的定位、挑战与策略——以彝族乡土知识为例[J];教师教育学报;2017年05期

4 陈慧;;新形势下积极推进西南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6年65期

5 张瑞;李南;白永生;;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失业群体就业干预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年12期

6 张俊飚;;从农户视角看西南民族地区农业抗旱问题——《西南民族地区农户调适行为与农业抗旱能力提升研究》书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7 王秋亮;;用法治促进西南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J];法制与社会;2016年23期

8 肖红波;;西南民族地区农业资源开发的优势及其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年08期

9 饶毅;;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14期

10 赵媛媛;;桂西南民族地区美术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研究——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中国文艺家;201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鼎鼎;;错位与链接——论西南民族地区成人教育与区域经济多维互动发展[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载田;钟顺清;;徐霞客对西南民族地区民俗考察的贡献——纪念徐霞客诞辰420周年[A];徐霞客研究(第16辑)[C];2008年

3 路征;向玲凛;邓翔;;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状况分析[A];华西边疆评论(1)[C];2014年

4 徐和平;;城市化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现代化[A];西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4年

5 刘胜康;杨顺清;;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观的现代价值——兼论我国西南民族地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A];西部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辛师;把西南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建设好发展好[N];黔西南日报;2019年

2 课题负责人 李林;西南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扶贫如何优化效果?[N];中国民族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王庆凯;共建西南民族地区管理人才培养基地[N];黔南日报;2014年

4 马颖娜;从“汉习楼船”看西汉王朝与西南民族地区的关系[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西南民族大学 雁行;展现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之独特魅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刘志扬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对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的系统呈现[N];中国民族报;2014年

7 徐高潮;广西获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5项[N];广西日报;2011年

8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张序;西南民族地区水电开发应慎对少数民族宗教文化[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罗布江村 陈玉屏;用“和合偕习”精神建校育人[N];人民日报;2004年

10 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研究生 李培春;加快西南农村医学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邱杰;西南民族地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孟小军;断裂与链接[D];西南大学;2006年

3 段阳萍;中国西南民族地区不同类型生态博物馆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万红;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市场的起源与历史形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孙远路;西南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工作胜任力主要构成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朱映占;民国时期的西南民族[D];云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玲;宋朝西南民族地区经济治理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2 易剑龙;宋朝西南民族地区文化治理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3 兰春玉;专著《西南民族地区高速公路与特色旅游小城镇协同研究》翻译(中译韩)实践报告[D];广西师范大学;2019年

4 许雪荣;明朝对西南民族地区的军政治理[D];烟台大学;2019年

5 杨辉林;中缅天然气管道对西南民族地区发展效益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8年

6 丁建树;西南民族地区跨境问题的政策和法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年

7 张黎明;滇西南民族地区家风形成途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8 自国;精准扶贫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特色产业人才资源开发研究[D];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8年

9 黄学伟;西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实施中的“虚假表演”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姜宝华;西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831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2831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2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